秀 流 史 略
整理:朱艳芹 张小鸡
峡隅的枣子,秀流的女子。秀流是个出才女的好地方,秀流,因该村山清水秀,历史上承蒙皇帝赐予“秀水长流”匾一块,故名“秀流”。秀流是现代被鲁迅先生称为“四大女作家”之一的白薇的故乡。
一、秀流概述
秀流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江南水乡。它全长1.5千米左右,从屺口至燕子窝,经大庙门口,小庙门口,学堂背,学堂门口进入秀流正村。
从一队的大书房到三队的燕子窝一千米左右的路程,全是两米长一米宽的青石板铺成。
大路两边都是火砖青瓦雕梁画栋的房子,从村头到村尾连接不断。房子中间的石板路就像整齐宽阔的街道,房子与房子间隔的地方形成无数的小巷,巷子也是青石铺成,这样家家相连巷巷相通,煞是整齐壮观。不是非常熟悉的人,走进村子是分不清哪里哪家,来走亲戚的人往往要询问清楚才能找到要找的人家。
秀流位于秀水之岸,左耸东峰,右携西带,前远眺瑶岗仙,后靠翠屏山,后脉层峦叠嶂,森列金盆,形获得映门,具有磅磚积郁之气又兼钟灵毓秀之美。
二、朱彦能开基创业
朱彦能,行十二郎,是桂阳县(民国始改为汝域县)朱氏开基祖毗公的第十一世裔孙。其父名课,仕宋,为太子校书郎,后任郴州路尉。
彦能生于南宋宁宗时,于理宗淳熙12年(公元1245年)移居兴宁县(民国起改为资兴县)之东江,卜居青云里小坌(大风坑),后上移秀流,是为开拓秀流之奠基人。
彦能面厥懿行,积仁累德,喜得二子,长子冀,字景山,宋理宗时,官至南省副使,业管六城田粮,宅及资(兴)程(水)二乡,秩满返居秀流,凿石开圳,开发农业,勒景山记于石,著秀流八景引,载于县志,又编录宗乘五世,传于后代。
冀生五子,后裔散居东江、罗围等地。
次子爵,字景仙,生二子,于秀流安居乐业。现秀流朱姓,皆其后裔。
三、七郎公千古流芳
七郎公,名朱显,系彦能之孙,在同堂兄弟中排第七,后裔称“七郎公”。青年时学于雷州,道法精妙,当称高手。学成回来,主持正义,乐为村民排忧解难。凡祈福却灾,有求必应,功垂千秋。
七郎公晚年不幸遭洪水丧生,后人感其恩德,每年于其生辰(农历八月初九、则牵羊抬猪,到村头燕子窝拜祭,此举延续了数百年之久。清乾隆五十九年,又为其塑像一尊,坐式姿态,手持利剑,威武庄严,置于宗祠神龛之前。
后人赞诗颇多,录几首于下:
诗一:
道法巍巍镇古今,
子孙后代获安贞。
威灵显应实难爽,
神武留风永庇村。
诗二:
神武威灵道法扬,
驱灾锡福永无殃。
雷州当日称高手,
秀水于今沐泽长。
诗三:
雷州道法学何年,
赫濯声灵到处传。
最爱神灵长显应,
驱灾锡福颂无边。
四、朱德华难后复兴
朱德华系彦能第九世裔孙,学名善,生于元顺帝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时值贪官暴政,虐民如虎狼,民不堪其苦,湘南徭民率先起义造反,元军残酷镇压。后来反元义军首领朱元璋、陈友谅在江西、湖南征战,各地群雄响应,湖南局势混乱。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战乱波及秀流,年仅十六岁的德华,仓惶出逃,其祖、父、叔、伯、兄弟皆乱逃离或丧生,只身避乱东浆(岗)寨(今汝城津江村)十二年,始返回秀流,承宗祠地,分部分田园给邻里,余者协理内户经营。过六年,娶桂阳文明罗姓女,生三子——仲高、仲昂、仲奇。
后仲高携子环徙居东乡,仲昂有子二,长鑑,字文璧,明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选岁贡,曾任成都府知事。仲奇为庠生,生子信。昂奇两房,繁衍后裔,起初发展均衡,人财两盛,重振家声,后奇房势微,昂房独秀。
五、朱氏宗祠显风彩
元代,秀流已建朱氏宗祠,但规模不大,迄明万历已年(公元1607年),宗祠即已陈旧倾颓,裔孙孔申等经手重修,但未立祀,清康熙乙酉年(公元1705年),裔孙元暨、明旦等经手拆旧建新,规模扩大,气势雄伟,正栋三厅,有天井二,大门三,正厅正壁置神龛,雕刻精致玲珑,中设神主位,左昭右穆,有序不紊。
前厅大门额上,挂满前辈“进士”、“翰林”、“文魁”等光荣横匾。中厅前两桎之间,横悬“秀水流长”大匾,大梁下悬“皇恩特选”金粉字大横匾。
祠堂前面,是平铺青石板之大坪,坪前是朝门,朝门前有大池塘,塘边有对称直立青石桅杆两对,上马石磴两个,朝霞夕照,映入池水中,熠熠生辉。
宗祠集祭记、迎宾、议事、饮胙,寓教于一体,既是礼仪相上之地,又是教育子孙创业守成之所。
村子东起燕子窝,西至鳌鱼头,宗祠居中,左、右更有前辈所建之一座石门楼,两座石牌坊,合房(满房意,下同)大厅,洗砚斋、长龙玄里、玺公祠、章公祠、大书房……等建筑,以及四侧精致整齐砖瓦民房,构成一雄伟整体,实为壮观,整个村子,屋瓦青光闪闪,道路平坦干净,清水绕村流灌,田园满目生机,过往行人,无不赞誉此为兴旺发达之望族风采。
六、 求发展向外开拓
明末清初,村内达三百余户,一千五百多人,因地少人多,发展受到限制,村人开始向外迁移,开拓进取。十五世裔孙守郛首创此举,其子朱莹(禀生)积极响应,亲自动手在后山垦荒种松,培育禁长成林后,无私奉献,动员子孙迁往四川。
三子朱玺生四子,长孔明,后裔大部分迁雷家洞(上中保);次孙昆,后裔部分迁新丰坪、滁口、黄草坪;四子孔巽,迁桂阳县(现汝城县)官冲;三子孔晟,迁旧弔翰塘甘田。
另有守谟之孙孔章,后裔部分迁新丰坪上湾,西里(现清江)源塘。守谦后裔迁西里(现清江)上堡。
上述外迁开拓户,现在都成为当地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外迁人口超过留村的人口。
七、秀流从桂阳分谱
明代,朱姓到桂阳修谱,从彦能上溯,秀流与桂阳津江、南街诸地同属一宗,排行相同。
清初,族人鉴于族大人众,距津江路远势隔,合谱难以督修,经父老商议,决定单独修谱,起点为朱彦能。清代共修、续谱四次。
第一次:顺治七年(1651),主修孔申,编修英俊(庠生),较正朱伦(庠生)墨稿修成不久,“遭踞瑶岗红寇之乱散失”。
第二次:康熙九年,族众念族谱残缺,决定重修。主修朱元(庠生),编篡明旦(庠生),较政明献(贡生),明易(庠生)、英技(廪生)。谱成,当时兴宁县知事耿念劬作序曰:“……考其谱系所载,‘历汉迄明,代宥伟人,今其族指万计,即蜚声于黉序者,文武斌斌,且發余人矣……。”是为赞望族之证。
第三次:雍正四年(公元1727年)主修朱上(庠生)、俊佶(庠生)、朱骏(耆老),编辑俊谋(禀生)、良湘(国学)、俊华(庠生)良惠。谱列为二卷,凡例十五条,家训十四章,世官录一篇,以及世系录、终艺文末共一百篇,细加校阅后,乃付之梓。
第四次: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主修有倩、宥庆(国学)、朱丹(庠生)、良宝(国学)、有丹,篡修较政有抡(庠生)、良勋(贡生)、经汤、宥邦(副生)、士鸾(吏员)、朱凝。总理国瑞、美伦、国桢、唐佐、如泰(庠生)。
谱成,桂阳兴公房裔孙联奎(进士升员外郎)前来作序,盛赞秀流风光。“……予由桂阳谒七祖之岗,沿桂水下东江,至所谓南滨古渡,凝眸北望;万瓦粼比,炊烟四合,红楼朱户,巍然聚落,且东瞰揽翠之峰,西顾悬岩之景,山光水色,喷薄吞吐.乃喟然曰:地之以秀流锡名,倘以此乎………’’
八、“石门楼”世家颂赞
明崇祯辛未年(公元1631年),朱明扬出生于中等农民家庭,幼年聪颖刚强,及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发家致富,席牛履厚,富而无骄,好义乐施,曾以田五顷,分给族中贫困之家,毫不顾惜。自建住房一栋,大门框全部用磨光石条架成,寓意门楣永久光耀。
朱明杨在家,常按“君子富,好行德;小人富,以快共私”的古训,培养教育四个儿子和孙辈,积德累仁,后代人才辈出。
明扬子侈侨,为增生,“负性刚方,才能迈众”,不幸早逝。孙良慈,入国学,族众评论为“天生颖异,丹桂有根,髫年失枯,府就或均”。严训课子,文武双登,扶危济困,阁里颂声”。曾孙有锐、有光、有元、有克皆为庠生,构成“风流儒雅,斯文之宗,难兄难弟,四美俱隆” 之“石门楼”世家。门庭光耀一个世纪有余。
九、黄体隆迁入发泶
清乾隆末年,清江带头黄体隆因家境贫困,携扁担一根、柴刀一把,来至秀流为人帮工或砍柴出售为生。一次偶于村后深山---上垅发现野生厚朴一片,他采集了一些,乘去广东乐昌挑脚的机会,带去售给药店,价格可观,回来后向朱姓公会承租这片山林,胼手胝足,苦心开发,历多年经营,遂获大利,因而在秀流置产建房定居,家业逐渐兴旺。
及第三代昌秀,字秋芳,“幼年英明其质,耿介其中;壮岁持家置业,间号多材;睦族敦宗,无矜骄气;好善乐施,有慈善心。”
昌秀晚年捐官,“州同”(从五品)并在兴宁收留从南京冲杀出来的“太平军”女兵--赵翚兰,精心为赵治好伤痛,经人说合,纳为妾。
光绪二年,赵生子黄明,字黄慧,学名由奇,明五岁丧父,家产概由嫡母樊氏及年长之侄儿仲奴(县丞)把持孤儿寡母,备受欺凌。为争家产,官司连年不休,赵氏非樊氏对手,家产丧失殆尽,母子被迫在艰难中苦度岁月。
十、通航运喜忧并生
中英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思想、文化、经济迅速传入中国,闭关自守的封建体制逐渐瓦解,商品经济勃勃兴起。秀流地处湘粤边境要道,并拥有秀流河航运权之优势,村人积极开拓木船航运山上,经济收入猛增,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村子中间自然形成一条商业街道,肉食水产,南货日什,样杵都有,生意兴隆。
村头进口处,建了一座雕梁画栋,建筑精美的的戏台,每年秋高气爽季节,请祁阳班子唱3~5天,三年唱一届大戏(半个月),吸引附近观众数以千计,家家户户热情接待亲友,非常热闹。
但在经济生活富裕之后,村民缺少忧患意识,安于酒醉金迷之乐,不管长远幸福之道,儿童与青少年弃学,村里听不到瑯瑯读书声;成年人多数厌农弃耕。部分意志薄弱者,染上嫖赌、吸食鸦片烟之恶习,村中田土、茶山大片荒芜。加上当时划船,都是半夜起床,逆水行船到滁口,全凭竹篙撑船,不论风雨霜雪,天寒天冻,全无劳动保护措施。上滩就得脱裤推船,年岁益久,船民身体受到严重损害。
几十年后,造成婴儿成活率低,少年人成文盲,青年人萎靡,壮年人早衰,老年人寿短的局面,人口出现负增长现家,从而危及村庄的发展与前途。
十一、“太平军”感谢朱春乃与秀流人民
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由赣入湘,3月2日占领桂阳县城,稍事休整,即兵分两路。主力经宜章攻打郴州,另令赖欲新领兵经黄草坪、滁口攻兴宁。
此前,清军已派兴驻守秀流,在燕子窝修建掩体和工事,严格管制村民的木船,封锁南滨古渡,妄称不许“长毛”前进一步。清军在村里横行霸道、强取豪守、为所欲为,民怨沸腾。
村民朱春乃愤然起支持“太平军”,表面接近太平军,巧与周旋,藉以刺探军情,暗地里派人与“太平军”联系,密通情救。赖欲新令大军分二路进击秀流。一路从诃西沿大路下行正面攻击,一路调用隐藏木船从浦滩脚过江,沿山路绕道进秀流村后,突然袭击,清军腹背遭击,招架不住,千总段万彩被击毙,余兵溃散。赖欲新接受了秀流村赠予的军旗和军衣,十分感谢秀流人民的支持,并留下一些刀枪,要朱春乃串连四乡人民起义,随即向兴宁城进军,到郴州与主力会师,“太平军”远离后,清军派兵来镇压,朱春乃只身逃往他乡去找“太平军”,数年后才返乡。
十二、黄明加入“同盟会”
光绪中叶,黄明(字慧)逐渐长大成人,读书过目不忘,思路敏捷,颇有见地,渐露头角。由于勤学苦读,光绪廿二年(公元1896年)中了秀才,在县学读书,次年乡试,作文对科举制度大加抨击,震怒主考官,予以除名,三十一年他满怀强富民之志,借资东渡日本,学于宏文书院,勤学奋进,广交朋友,经人介绍,结识黄兴、程潜……交谈中,倾吐支持废帝制,拥护兴共和,不久,即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黄明回国后,为清庭追捕对象,暂时退居老家,创办“二度两等小学堂”,开男女兼收之先河。传授新思想、新知识,培养民主革命新生力量。辛亥革命之际,应程潜、程子楷之邀,出任湘新军第四协旅军需主任,支援武昌起义。1917年,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程潜任护法湘军总司令,邀他襄肋,他欣然前往作幕僚,作了大量工作。
黄明把北洋军赶出湖南后,他不汲汲于富贵,辞职退居故里,改名为黄晦。潜心研究医术,救死扶伤;热心倡导社会公益事业,抉贫济困无私无畏,乡人称其为真正的“达人”先生。
十三、为兴村废庙办学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明胙饮,朱尚东(孔晟后裔,居旧市翰塘甘田)眼见祖屠滑坡状况,深为叹息,即向众提出办学兴村,重振秀流之建议,获得父老赞同。公举尚东负责,订出规划,议定族人子弟兔交学费和师米,鼓励入学,经过一年的筹措和发动,学校定名为:秀流朱氏小学堂。次年,有十数家长带子弟来校报名入学。用公款延聘名师一名任教,暂借祠堂厢房上课。
不幸尚东早逝,其弟克生,继承兄志,接管校政。趁民国成立,破除迷信之风,提出废庙办学建议,经族众讨论同意,提庙产稻田四百担(合八十亩)作校产,满足办学正常开支。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冬,又集资择鳌鱼形尾新建学校,次年落成使用,改校名为:秀流朱氏初等小学堂。新址校舍宽敞明亮,教学设备齐全,开始就聘两个名师任教,从而产生强大轰动效应。邻村学子前来就读者甚多。是资兴县南乡首批兴办初等小学堂之佼佼者。
由于秀流朱氏初等小学堂注重德、智、体全面发风,同时对外村别姓的优秀贫困学子亦予以优惠照顾,学堂越办越兴旺,为二都高等小学堂输送不少优秀学予,本村首批出现朱忠汉、朱孝纯两个中甥生。随后:又宥黄忱巾、朱孝芳、朱上沽以及朱承礼、朱宾仑、黄义千、朱孝英升人中学。民国廿二年(公元1933年),校长兼教师朱孝纯及财务执事。讲讲、玉古等带领三、四年级学生三十多人,赴县城参加资兴县第一届学生运动会,夺得小学生团体操比赛第一名,获奖很多,声誉鹊起。
十四、最后的朱氏族谱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宾杰倡议,请克生主待召开续修朱氏族谱会议,经父老研究决定续修,并举克生为主修兼篡修,宾杰、海清……为编修,讲讲、朝灿……为总理(管财务)。谱馆设在宗祠办公,历时一年,牒完成:当时县长何元文撰序列前,结尾是编修宾杰之祝词,恭维我族:“人文蔚起,祖德流芳,博士辈出,子孙蕃昌。泽同秀水,寿若瑶岗,光前裕后,锡福无疆。”
参加这次续谱的村子有秀流、新丰坪,旧市的翰塘甘田,滌口的坳头、西边、茶坪、黄连寨,雷家洞的水口,横坳、冲头、江泷上,李家丘,上下田,黄草坪的桂溪、花园、大伙、眉溪、周塘,西里的源塘、上堡,汝城的文明客冲,郴县的永丰乡皂角树下……续谱经费开支,全由私人乐捐解决,仁人志士,慷慨解綴,共乐捐小洋六干余元,墨稿成,用木刻活字版排印一宵三十一套,每套八本,整个编修、印刷工程,动用人力物力,为秀流朱姓历史上最多的一次。
十四、“大革命”时之秀流
民国十五年,中国南方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秀流村青年率先投入有黄彰(黄晦长女,即白薇),她放弃在日本留学(官费)攻读研究生两年的时机,毅然回国参加革命,到北伐军总政治部搞宣传工作。其弟黄健投入北伐军第六军,任军训处科长。
与此同吋朱忠汉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絍五期学习。黄显在资兴县女校任教,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被选为资兴县首届妇女联合会第一副主任。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后来村里也迅速组织起村农会,百分之几十的农人会,选朱宾杰为席,朱孝纯为秘书,运动开展有声有色,受到上级会表扬。
十五、红军长征之轶事
民国廿三年(公元1934年),红六军团在肖克、王震领导下,从江西出发长征,八月十三日,大队伍从桂东、汝城边界进入资兴长活、滁口一带,侦察兵则抵石础脚(洋火菲)。十四日,红军从滁口沿秀流河而下,村民朱亨古、己昌在滁口码头上放弃船运赚钱之利益,主动承担为红军带路到清江。红军行至高活,在枣林休息时,村妇李金花特别送去稀饭给他们解渴充饥。
红军大队伍过后第天,村民朱高高等人从滁口回家,在上七下八看到一个掉队的战士倒在路边呻,他们急忙把病号运回秀流,背到长龙里隐蔽口起来,用土方草药为他治病,五天之后,战士病愈,但队伍远离,无法追赶上。为了保护红军,村民凑了一些钱和衣服,把他装扮成地道村民样子,派人护送到老苏区—雷家洞,托老赤卫队员设法帮其返回故里。
十六、后山松林遭劫运
民国廿五年(公元1936年)春,湘潭木商唐春和瞄准粵汉铁路急需枕木和秀流村后山松树资源丰富,千方百计,贿赂官员,承包枕木生意并雇请枪兵来村示威,宣称要无条件砍伐村后大片松树作枕木之用。于是激起民愤,族人团结起来,奋起反抗,秀流、新丰坪两村联合选派朱孝纯,讲讲、仲保、日兴、玉古、瑞才、富隆、考祥为代表,至渡头与唐春和据理抗争。唐见势不妙,转口协商解决,最后达成协议,划山界、定树价、砍伐工人遵守村规民约。这次砍树,村民忍痛毁掉两岐(独头脑、杨梅岐)一堆(虎踞堆)古老水源、风景林带,共锯枕木一万余根,支援国家建设,促进铁路早日通车。
但枯竭了上垅水圳水资源,稻田受旱频率增多,短时期难得复原。同时,村后变成光山秃岭,丧失了风景优美,空气清爽之快乐感。加上第二年遇上疫病流行,病死青壮年数人,外面流言菲语,老年人不胜惶惶。
锯枕木共折树价光洋二千多元,村人发扬高风格,以十分之四给朱氏宗祠,作为全族学子就学、升学之助学,奖学基金。十分之一给秀流小学添置图书、仪器、教学用品。剩下十分之五给村禁山会,作为垦山造林护林、维修水利,架桥修路以及村内之助学奖学之用。大公无私,受到全族人称颂,邻里赞扬不绝!
十七、铁路通船民失业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九月,粤汉铁路最后一段—衡韶线通车,郴州、耒阳、衡阳车站,成为湘南客、货运集散地,从而秀流河航运逐渐冷落,最后只剩下瑶岗仙的钨矿砂由船运输出境,货少船多,船民基本失业,经济来源断绝,识时务者,迅速转换经营机制,恢复农业生产,开荒种杂粮,饲养禽畜,垦复油茶,种桐栽杉以求逐步解脱困境。
但一些思想僵化者,一窍不通,犹抱着船运这个金饭碗,祈求天老爷降福恩赐,不想转业,年复一年,求借无门,生活苦不堪言,埋下了后来外出讨饭的苦果。
十八、抗日末期苦难深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夏秋之交,日军强攻湘南,国军节节败退,省干训团从耒阳迁渡头江二都中心小学驻扎。九月,中心小学迁秀流小学上课。次年元月,日军增加兵力,猛攻郴州,国军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由郴州撤往汝城,十九至廿一日,大批军队 、宫兵、政府官员及逃难民众,如潮水一般,从秀流村对河大道仓惶逃走。随后,则是散兵游勇和歹徒,到处劫掠。村民见状,都感大难将临,纷纷向后山小庄老肖家、明塘、猴子庙、黄泥土盈、钵头坑、黄树垅……躲避。多数人家中只留一老头(妪)看屋。由于散兵游勇络绎不绝,歹徒乘机猖獗,社会秩序紊乱。
村人为扭转紊乱状况和准备抗拒日军入侵,迅速组织起一支廿余人的抗日自卫队,手持鸟枪(少数步枪)和梭标,日夜巡逻,有效地保卫了村民生命财产,减少了损失。战乱之际,外来商旅绝迹,村民抓不到点副业收入,农业生产,又遭旱、虫、天灾,粮食产量下降很多,村民生活特困,病饿交加。次年春夏荒时,不少人外出讨饭,村中片凄凉惨状。
十九、青年组建游击队
民国三十八年(1949),国民党政府贪污腐化,巧取豪夺之风更甚,逼得民穷财尽,走投无路,各地人民纷纷掀起抗征兵、征粮、征税高潮。
保和乡革命青年和有识之士,在中共资兴县工委委员陈佳春与进步女作家白薇之鼓动、指导下,秘密串联,组建保和游击队,于六月初之一个晚上,朱克威、孝芳、忠勤、上芳、上贵、李宙泽、肖治、七七、孝日、天恩等廿多人,齐集秀流小学起义,首先将秀流村公私步枪五支,手枪七支,手榴弹十个,子弹数百发收缴,然后分别到各村收缴枪支弹药。当晚冒雨行军十余里,抵天塘杨家垅宿营。次日,向外公开宣布“保和乡游击队”成立,队长朱克威。号召劳动人民起来,参加武装革命斗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拥护中国共产党,保卫人民。
游击队经过短期学习和训练,即演习夜袭旧市街,把所驻的县警察队和县自卫队赶走。不久,根据中共湘南工委指示:西里、保和两支游击队合并为“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军湘南游击司令部第三大队”,任何奇为大队长,朱克威为副大队长,陈家春为指导员。肖治任第二中队队长。
三大队成立以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扩编工作,部队迅速发展。七月九日,联合第一大队及陈弟情起义部队,分三路攻资兴县城,三大队担负主攻任务,一举解放县城,之后,三大队继续参加围剿土匪战斗,协助二都区政府办事处做巩固根据地工作,并为解放郴州作准备。由于工作需要,后克威调任二都区政府副区长。
二十、恢复时期之秀流
新中国成立后,秀流村组建农会,隶属资兴县第五区。在区工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力恢复生产。农会面对河运衰落多年,复苏无望的现实情况,大力动员船民转业从农,积极投入开荒种粮,垦复油茶,栽种桐杉,粮林间作。村民热情很高,大力发展生产,为解除贫困打基础。
1950年,在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工作中,村农会决定开展多种经营,为解放妇女劳力开辟新途径,将原船帮会剩余资金,购买织布机、缝纫机、织袜机共三十余台,建立“秀丰工厂”,请来师傅,安排二十多个青年妇女入厂艺、做工,生产自救,受到上级表扬。
1951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浪潮中,村内在校中学生,率先报名参军,有朱孝英、朱宾仑、朱丙炎被批准入伍。幸英是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女兵。
1952年春,进行土地改革,参加土改分田、土的有62户,计 270人,共分田(含自耕田)185亩,土50亩,人平均田0.7亩,土0.18亩。土改后,耕者有其田,生产积极性高涨,精耕细作,加工加肥,当年粮食产量大增,百分之九十的户基本解决吃饭问题。
二十一、奋发图强搞建设
1953年起,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在农村号召互助合作,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里原船民初转次业,对一些农活—犁粑田、播种育秧、莳田……不熟练,自觉地与老农变工换工,按自愿互利的原则,逐渐组建成甲保、忠壁、王得三个常年互助组,生产比单干明显优越,粮食增长较快,极大地吸引了农民对互助合作的兴趣。
1955年,中共秀流党支部成立,在党支部的领导和带动下,村民纷纷申请加入“秀流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耕牛、大型农具折价入社,统一经营,集体劳动,按入股土地和劳动多少进行分配,属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社长朱国良。次年,转为“秀流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消土地报酬,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属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农业社的建立,以及由初级转为高级,进一步促进了劳动积极性的增长,在多种自然灾害连年侵袭下,1957年仍获得较好收成。粮食总产量134300斤,人平口粮478斤,纯收入80元。比1952年人平口粮增长30斤,纯收入增加19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958年冬,随着全国掀起大办人民公社的浪潮,秀流进入了人民公社体制---政社合一,隶属渡头人民公社遇大队在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鼓舞下,加快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步伐。思想上兴一大二公,大讲共产主义风格。生产上搞大干快上,一天等于廿年,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生活上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超前意识,盲目冒进,强迫命令。在屺口水圳头上,让村筑坝拦水,修渠灌溉旱田,使原来吃屺口水圳水,位于秀流小学侧边一大片水田缺水受旱浮夸风引出稻田乳熟期间并蔸密植,劳民伤财,挫伤群众生产积极性。“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和干部特殊化风)招致农业生产停滞、倒退,造成1960年粮食大减产,群众生活异常困难,过了三年“苦日子”。
1960年冬,中共中央部署整风整社,在贯彻反“五风”中,扭转盲目冒进,恢复实事求是,村里从实际出发,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科学种田。水利方面想重点抓住整修屺口水圳,堵住漏水,增加有效水量。提高上垅水圳小位50米,长藤结瓜,新建黑山忆不大塘,蓄水一万方,从而用土改田50亩,大大增加了水田面积。另在屺口凉亭、肖家大河边、燕子窝安装抽水机四台,总计动力八十匹马力,抽水改善灌溉面积180亩。从此,历史上著名的旱灾村,旱涝无忧村了。
与此同时,村办企业建起了发电厂和加工厂,做到了点灯不用油,吃饭不用砻谷抖米,节约劳动刀,支持科学种田。科学种田主要抓农林结合,以粮食为主。一是林粮结合,办林场裁桐杉,开始1~2年,间种小米、包谷等,既增加粮食收入,又促进林木生产;二是稻田绿色革命。六十年代主攻双季稻,实现双季稻化,提高单产量。七十年代,主攻杂交水稻,实现晚稻杂交稻种化,既增产,又提高米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始终正常运转,村民们艰苦奋斗,勇攀高峰,迄至1979年,粮食总产达307780斤,总收λ人民币76557元,分别旦1957年的2.3倍和2.38倍。每人平均口粮692斤,纯收入人民币198.52元,比1957年分别增长44.7%和148%。山林郁郁葱葱,上交的各项任务,年年超额完成。
七十年代,先后做出了许多可喜的成绩,1972年粮食亩产跨纲要,县政府授予高额丰产奖,1978年、1979年连续两年买三超粮。四万斤(原来秀流每年吃统销粮二万斤),受到上级表彰并发给奖状,为秀流争光添彩。
二十二、为祖国迁居四方
七十年末,国务院决定修建东江水电站,秀流属水库全淹没区(村子中间青石板坪海拔为183米,水库水位线为285米),村里有公私房屋6885平方米,水田231亩,旱土44亩,茶山树林4000多亩,全部在水位线以下,村民必须搬迁,大家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一致拥护中央决策,遵守各项移民政策,按移民办计划,1986年水库关闸前后靠、外迁各半。均由移民办建好房子,全部住进新居。
关闸后,上级发现后靠部分人多山少,以后难以维持生活,又动员一些后靠户移出外迁。据1994年统计:先后两次外迁共87户323人,其中迁往香花乡的28户108人,迁往龙溪乡的12户33人,迁往七里的21户87人,迁往清江乡的三户12人,其他(投系靠友外出参加工作的人员)23户83人。后靠分散在庵上、美女煦镜、黄泥㨕、山牛塘、老肖家、牛落塘、独头脑上、杨梅岐、通天腊烛等地方居住,合计40户140人。外迁和后靠总计127户463人。
后靠户行政区当时隶属旧市乡,村名沿用秀流,,村民委员会和村小,都设在美女照镜。村民生产、生话,出门就要爬山,与外村交往,全靠船运维持。
村里原有一座石牌坊,无偿献给资兴市旅游部门。
二十三、 秀流公园葆千秋
八十年代末,资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唐洞新区晋宁路繁华地段建立公园,鉴于秀流山青水秀,地灵人杰,出了个著名女作家白薇(1948年曾潜回资兴县中执教,秘密参加并指导游击队第三大队工作)。为了纪念白薇,市委决定把公园命名为白薇公园(公园占地800亩,共中水面300亩。山水交融,绿树成荫,楼亭相映,风光秀丽)。当时的省长刘正题写园名一秀流公园,横挂在园门口。
1994年,市委、市政府秀流公园内右侧山丘山巅,择墓地迎葬白薇骨灰,墓上竖立白薇铜像,(铜像座基正面刻的邓颖超同志亲手书写的“ 白薇同志之像”,左右后三面,则刻着阳翰笙同志所撰写的《白薇同志生平简介》。三月八日,举行“白薇同志铜像揭幕暨《白薇》电视剧开拍仪式” ,郴州地区领导和资兴市各级领导及各界人士数百人参加,市委书记张万才主持会议,市长黄诚致词,潇湘电影制片厂副𠂆长罗崇汉、电影《白薇》的影员赴越(美籍华人)及亲属李宙泽相继发言,气氛热烈雄壮,秀流永葆千秋。
白薇铜像双目凝视秀流方向,象征她永远不忘秀流山水的养育之思,并激励秀流村和后辈子孙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山青水秀,美丽富饶的秀流老村永远沉睡在东江湖底,看不到了,但我们秀流村民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在祖国各地为兴族强国而奋进!
语墨东江编后注:
以上文案据《秀流村史》与《朱氏家谱》整理成篇。
于2018-7-4 再编于202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