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小学幼关停有感(一)
新婴渐少入学门,
校舍空留旧墨痕。
曾见书声盈四壁,
今观蛛网覆双垣。
学区房冷愁云聚,
教育潮惊暗浪翻。
亟待良谋纾困局,
莫教桃李叹寒温。
观中小学幼关停有感(二)
稚子逐年稀,学门渐冷微。
幼园先闭户,小学复停扉。
校舍空遗影,师心怅落晖。
人潮何处去?且盼早谋归。
这两首诗紧扣当下中小学关停的社会现象,以凝练的笔触抒发了对教育发展困境的深切忧虑,展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以下从诗歌内容、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观中小学幼关停有感一》:以宏阔视角勾勒教育困局
1. 现实图景的生动铺陈:诗歌开篇“新婴渐少入学门,校舍空留旧墨痕”,用直白却极具冲击力的语言,点明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生源锐减的现状,“旧墨痕”三字更赋予空荡校舍以历史沧桑感,新旧对比中暗含时光流逝的怅惘。颔联“曾见书声盈四壁,今观蛛网覆双垣”,通过“书声盈四壁”的往昔热闹与“蛛网覆双垣”的当下荒凉形成鲜明反差,时空交错间凸显出教育生态的巨大变迁。
2. 社会影响的深度挖掘:颈联“学区房冷愁云聚,教育潮惊暗浪翻”,将视角从校园内部延伸至社会层面。学区房热度骤降映射出教育资源市场的震荡,“愁云聚”“暗浪翻”等意象,生动描绘出教育格局变动引发的连锁反应,引发读者对社会经济、民生问题的深层思考 。
3. 殷切期望的有力收束:尾联“亟待良谋纾困局,莫教桃李叹寒温”直抒胸臆,诗人以“桃李”喻指学生,呼吁社会各界积极探寻解决之道,避免莘莘学子因教育资源萎缩而陷入困境,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二、《观中小学幼关停有感二》:以细腻笔触倾诉教育之忧
1. 简洁凝练的情感表达:全诗以“忧”字贯穿始终,首联“稚子逐年稀,学门渐冷微”,用质朴的语言道出学生数量逐年减少、校园日益冷清的现状,奠定了全诗忧虑的基调。
2. 层层递进的情感脉络:颔联“幼园先闭户,小学复停扉”,按照时间顺序,从幼儿园到小学,逐步展现教育机构关闭的严峻态势;颈联“校舍空遗影,师心怅落晖”,则聚焦于校园空荡的景象与教师失落的心境,从环境描写过渡到人物心理刻画,情感表达细腻入微。
3. 深沉的叩问与期盼:尾联“人潮何处去?且盼早谋归”,以疑问起笔,引发读者对人口流动、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的思考,随后“且盼早谋归”表达出对教育困境得以改善、学生重返校园的殷切期盼,余韵悠长。
三、两首诗的共性与特色
1. 主题的一致性:两首诗均围绕中小学关停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真实反映时代变迁对教育领域的冲击,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2. 意象的运用:都选用“学门”“校舍”等与教育紧密相关的意象,营造出清冷、寂寥的氛围,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教育困境带来的压抑与无奈。
3. 情感的真挚性:诗人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社会现象,将对教育事业的关切、对学生未来的忧虑融入字里行间,情感真挚动人,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
这两首诗不仅是对教育现状的记录,更是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思,为人们关注教育问题、探寻解决路径提供了文学视角的启示与思考。
作者简介:卢闯,1968年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资深媒体人、财经时政评论员及《都市头条》认证作家、认证编辑(2025年5月14日认证)。其深耕文字创作三十载,在《读者》《青年文摘》等国家级刊物发表散文、时评百余篇,出版诗词文集《卢闯诗词文集》,以幽默风趣笔触解构生活万象,擅长将时政财经热点融入通俗叙事,形成“犀利洞察与轻松表达兼具”的独特风格。曾获2022年“吴伯箫”杯全国诗文大赛金奖、2023年“风雅颂”杯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兼具文学性与社会价值,被读者评价为“能在柴米油盐里看见时代浪潮,于嬉笑怒骂中洞见财经逻辑”。现居济南,笔耕不辍,持续以文字记录时代温度,传递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