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随笔)
刘方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老祖宗早就告诫过我们,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去评判一个人或一件事。在现实生活中,偏见却如同无形的枷锁,无处不在。它以性别、身份、地域、职业、年龄等为标签,将人们划分进一个个充满误解的“小格子”里,成为横亘在人与人之间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性别偏见,是最为常见的偏见之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陈旧观念,曾像沉重的巨石,压制了无数女性追求知识、实现自我价值的脚步。在过去,人们总认为女性就该相夫教子,不应抛头露面,更难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但事实并非如此,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拯救数百万生命,她们用行动打破了性别偏见的桎梏。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偏见的认知让女性在成长道路上遭遇诸多不公,只有摒弃这种偏见,给予女性平等的机会,才能让她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身份偏见同样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俗语道尽了现实社会中以身份地位、财富多寡来衡量人的世态炎凉。在一些人眼中,似乎身份高贵、家境富裕的人就必然优秀,而身份低微、经济困难的人就一定粗俗无能。这种偏见让人们戴上了有色眼镜,忽视了人的本质与内在品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贾府众人起初对她充满轻视与嘲笑,认为她不过是乡下来的穷婆子。刘姥姥在贾府危难之际,却仗义出手救助巧姐,展现出善良与大义。身份不应成为评判人的标准,唯有放下身份偏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才能看到他人身上真正的闪光点。
地域偏见也常常引发矛盾与误解。“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样的俗语曾让许多人对湖北人产生精明、不好相处的刻板印象;还有人认为北方人豪爽却粗鲁,南方人细腻却小气。这些片面的认知,都是地域偏见的体现。但地域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与品质,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每个地方都有善良、正直、热情的人,也都存在不完美之处。就像古代的“南橘北枳”典故,橘树生长在淮南就是甘甜的橘子,生长到淮北就变成苦涩的枳,这说明环境对事物有影响,但不能以偏概全地对某个地域的人产生偏见。只有打破地域偏见的壁垒,加强地域间的交流与了解,才能促进和谐共处。
职业偏见同样给人们带来诸多困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观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让人们对不同职业产生了高低贵贱之分。有人觉得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就高人一等,而体力劳动者则低人一等。无论是科学家、教师,还是环卫工人、建筑工人,每一个职业都不可或缺,都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正如陶行知所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分工不同,偏见的存在会让人们忽视不同职业的价值,只有消除职业偏见,尊重每一种职业,才能让社会运转得更加顺畅。
年龄偏见也时常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年轻人常被认为浮躁、缺乏经验,而老年人则被贴上保守、顽固的标签。“姜还是老的辣”,人们总觉得年纪大的人经验丰富,做决定一定正确;“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又轻易否定年轻人的能力。但事实上,年龄与能力、智慧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三国时期,周瑜年少有为,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大败曹军;甘罗十二岁便出使赵国,立下奇功。同样,也有许多老年人思想开明,乐于接受新事物。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不应成为评判一个人的依据,打破年龄偏见,才能让不同年龄段的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偏见这座大山,不仅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与理解,更让我们错失了发现美好、感受真情的机会。它源于人们的无知、狭隘与片面的认知,想要翻越这座大山,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用理性与包容去看待他人,多去了解、多去沟通。正如泰戈尔所说:“爱是理解的别名。”当我们心中充满爱与理解,摒弃偏见,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温暖与美好,也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让社会充满爱与希望。

简介:刘方,男,笔名,糊涂一郎,江苏淮安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小小说月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各类文学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