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峰
在邳州这座苏北小城的街巷里,常能看到一个高大身影,肩扛摄像机,步履稳健地穿行于市井烟火之中。他叫董跃进,今年六十有八,却依然保持着年轻人般的热情与活力。每当那熟悉的"邳普"解说声在街头巷尾响起,人们便知道,董大师又在用他的镜头,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呼吸与脉动。
董跃进的摄像机,是一部时光的收割机。三十余年来,他走遍了邳州及周边城市的每个角落,从银杏大道的金黄落叶,到运河两岸的繁忙景象;从乡村集市的喧嚣热闹,到城市广场的歌舞升平。他的镜头不追逐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专注于那些平凡生活中的非凡瞬间——老茶馆里冒着热气的茶壶,街头艺人布满老茧的手指,放学孩童书包上晃动的挂饰。这些细微处,经他捕捉,便有了生命,有了温度,成为邳州人共同记忆的载体。
他的影像语言独具特色,既有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又有艺术家的情怀。一段普通的庙会场景,在他的构图中能呈现出民间文化的厚重;一场寻常的春雨,在他的镜头下能化作滋润心田的诗行。更令人称道的是他那带着浓重邳州口音的解说,不刻意追求字正腔圆,却因真实而动人。那"邳普"里包含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中,感受到影像背后的赤子之心。
董跃进为人低调得近乎隐身。他不参加评奖,不追求名利,甚至很少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他的高大身形与谦逊品格形成奇妙反差——在人群中,他习惯站在边缘;在镜头前,他永远把焦点留给他人。这种低调不是刻意为之的修养,而是发自内心的选择。他常说:"镜头应该记录生活本身,而不是记录记录者。"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让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纯粹的品质。
在数字媒体爆炸的今天,董跃进依然保持着传统媒体人的操守。他不追逐点击量,不制造噱头,只是安静地观察,忠实地记录。他的工作室简朴得令人惊讶——几台老式摄像机,一套简单的剪辑设备,便是全部家当。然而就是在这方寸之间,诞生了无数打动人心的作品。他相信,真正的媒体力量不在于技术的新奇,而在于内容的真诚;不在于形式的华丽,而在于视角的独特。
董跃进的光影人生是一部活着的邳州地方志。翻开这部"影像方志",能看到城市变迁的轨迹——老城区的青砖灰瓦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乡间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人们的衣着从单调的蓝灰色变得五彩缤纷。但在这变迁中,有些东西始终未变:运河水的流淌,银杏叶的飘落,市井百姓的笑脸。董跃进用镜头守住了这些恒常之物,为快速变化的时代留下了可供回望的坐标。
这位年近古稀的摄影师,至今仍保持着惊人的工作热情。天未亮就出门拍摄,夜深人静时仍在剪辑素材,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有人问他何时退休,他总是笑着说:"当我的眼睛还能看清取景器,当我的手指还能按下快门的时候。"在他身上,年龄只是一个数字,激情才是生命的刻度。
董跃进的作品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却有着润物无声的持久力量。他记录下的每一个平凡瞬间,都是邳州人共同记忆的拼图;他讲述的每一个普通故事,都是这座城市精神世界的映射。在这个人人追求速成与变现的时代,董跃进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诗,一幅流动的画。
邳州的天空下,董跃进依然扛着他的摄像机行走。他的背影与城市的天际线融为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而这道风景,正通过他自己的镜头,永远留存在邳州的光影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