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记忆深处,夏收总是裹挟着热烈的温度与馥郁的麦香,其间还交织着阵阵蝉鸣与声声蛙叫。那不仅是一场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的农忙,更是一幅镌刻在童年记忆中的金色画卷。
芒种前后,蝉鸣愈发繁密,田野里的麦浪由青葱转为金黄,微风拂过,便如金波般层层翻涌。
大人们早早便将镰刀打磨锋利——父亲蹲在前沿房的屋檐下,右手紧攥镰刀柄,左手轻扶镰刀头,在磨石上来回推擦,“沙沙”之声不绝于耳,不多时,四五把镰刀便已打磨完毕。
随后备好早饭,唤醒弟兄几个。
天刚破晓,大人们扛着镰刀、挑着竹筐在前头疾行,我们几个孩子则在后面紧紧跟随,兜里揣着母亲塞的煮鸡蛋,蛋壳上还粘着灶灰,捂在手心暖意融融。一路追逐着蝴蝶向麦田奔去,蝴蝶翅膀上的金粉飘落于草叶之上,宛如洒落的点点繁星。

跑累了,我们就蹲在田埂上啃鸡蛋,蛋清中弥漫着麦香,连蛋黄都透着淡淡的金黄。蹲在田边观看大人们割麦,实在饶有趣味——父亲弯下腰,左手拢起一把麦秆,右手的镰刀“唰”地一挥,麦秆便整整齐齐地倒在脚边,不多时便能堆成小山。
我们弟兄几个也纷纷效仿大人的模样,虽割得较慢,却也颇有成效。父亲脖颈上的白毛巾早已被汗水湿透,可手中的活儿却丝毫未减速度。
最热闹之处当属打麦场。脱粒机“嗡嗡”作响,大人们解开麦捆,一把把将麦秆塞进机器,金黄的麦粒便“哗啦啦”地从出口喷涌而出,恰似一场金色的雨。孩子们围在一旁,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抓一把麦粒塞进口袋。
有一回,我刚捏了把麦粒,就被张大爷逮个正着,他捋着胡子笑道:“小馋猫,等会儿让你奶奶炒麦米,管你吃个够!”风中飘荡着麦香、汗水的气息,还有大人们的欢声笑语。
暮色渐浓时,晒谷场上的麦粒已然堆成了小丘。

我们躺在麦堆之上,仰望着天上的繁星,嗅着麦香。晚风轻拂,带着麦芒的微微痒意,混着泥土的芬芳,还有远处人家飘来的炊烟味,那是独属于夏收的味道。
如今,收割机已取代了镰刀,晒谷场上也鲜见忙碌的身影,但记忆中的夏收却从未褪色。那些弯腰割麦的背影、打麦场上的欢闹、麦香中的童年,依旧如同一幅泛黄的老照片,在岁月中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尤其每至芒种时节,风里若隐若现飘来一丝麦香,我总能瞬间忆起,当年蹲在田埂上啃煮鸡蛋的自己,以及那片金波翻涌的麦田。

作者简介:李慧斌,爱好文学,景阳镇中方村人,优秀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