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西湖
康 皓
一、初见西湖:水墨江南的千年邀约
第一次见到西湖,是在一个微雨的清晨。烟雨朦胧中,湖水如绸,远山如黛,白堤的杨柳低垂,轻轻拂过游人的肩头,仿佛在诉说千年的故事。
西湖,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梦中之地。白居易曾在此任刺史,留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绝唱;苏轼两度守杭,疏浚西湖,筑苏堤,使“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西湖永恒的注脚。而我站在断桥之上,恍惚间似见许仙与白娘子在此相逢,一把油纸伞,一场江南雨,一段流传千年的爱情神话。
雷峰塔巍然矗立,夕阳斜照时,塔影倒映湖中,金光粼粼,宛如佛光普照。1924年,旧塔轰然倒塌,鲁迅曾言:“雷峰塔的倒掉,是白蛇终于挣脱了枷锁。”而今日的新塔,虽已非旧物,却仍承载着无数人的遐想。
二、再访西湖:四时风物皆成诗
第二次来西湖,是在盛夏。曲院风荷的莲叶接天,粉荷亭亭,微风拂过,荷香沁人。我想起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情此景,竟分毫不差。
乘一叶小舟,划向湖心。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如三位静默的守护者,月夜时,月光穿过塔孔,倒映湖面,形成“三十三个月亮”的奇观。湖心亭上,曾有张岱在此饮酒赏雪,写下《湖心亭看雪》,寥寥数语,却道尽西湖冬日的清寂与超然。
傍晚,漫步苏堤。六桥烟柳,桃红夹道,远处保俶塔的剪影映着晚霞,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苏轼当年在此治水,不仅留下了苏堤,更让西湖成为一座活着的园林,千百年来,湖水依旧,而人事已非。
三、三别西湖:梦里江南终难忘
第三次来西湖,是在深秋。灵隐寺的钟声悠远,飞来峰的石刻佛像静默千年。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古刹,曾是济公修行之地,香火缭绕间,仿佛能听见他摇着破扇的笑语。
岳飞庙前,我驻足良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位抗金名将,最终冤死风波亭,而西湖畔的岳庙,却让他的忠魂永驻人间。秦桧夫妇的跪像,至今仍受世人唾骂,历史在此处,显得格外沉重。
黄昏时,我登上雷峰塔,俯瞰西湖全景。湖面如镜,游船点点,远处的城隍阁灯火初上。这一刻,我忽然明白,西湖之美,不仅在于它的湖光山色,更在于它承载的历史、传说与人文。它是白居易的西湖,是苏轼的西湖,是张岱的西湖,也是每一个来过之人心中的西湖。
四、西湖常在,梦里江南
三访西湖,每一次都让我更深地爱上这片山水。它不仅是风景,更是一部流动的史诗。
春来,白堤桃红柳绿,游人如织;夏至,曲院风荷摇曳,暗香浮动;秋深,平湖秋月澄澈,桂子飘香;冬临,断桥残雪如画,静谧悠远。
而西湖的游船,则是流动的诗行。船夫摇橹,水波荡漾,远处山影朦胧,近处笑语盈盈。我曾拍下无数照片,每一帧都是光影的杰作,可再好的相机,也拍不尽西湖的神韵。
离开时,我忽然想起张岱在《西湖梦寻》中的话:“西湖无日不入吾梦,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是啊,西湖常在梦里,而梦里,永远是江南。
2025年3月6日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康浩,文学艺术名康皓。1979年元月入伍,原铁六师二十七团服役。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学会会员。记者、作家、著名风光摄影家。已有596篇幅新闻、诗歌、散文、游记和摄影艺术作品荣获国际、国家、省、部、市金银铜获。已出版《摄影艺术创作大讲堂三部曲》,开办有康浩摄影艺术培训中心,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主编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