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里的岁月与军魂
13师63团汽车一连 茅建银
在岁月的悠悠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宛如镌刻于灵魂深处的璀璨印记,历经时光的淘洗,愈发清晰且熠熠生辉。刘玉华连长,这位来自湖南益阳南县的坚毅老兵,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谆谆善诱的教诲,在我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恰似一杯韵味悠长的香茗,越品越觉醇厚,散发着无尽的迷人芬芳。
刘玉华连长于1959年3月投身军旅,最初在湖北襄阳铁道兵0250部队汽车连参与襄渝铁路建设。1965年5月,他毅然投身援越抗美战场,1969年回国后,又继续在襄阳谷城为襄渝线建设奉献力量。1973年,他调防至北京怀柔,参与沙通线的建设。他的军旅生涯,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书写着忠诚与担当。

(刘玉华同志 1940-2007)
一、一杯茶里的军旅时光
1978年6月初的一个下午,我在新兵连三个月的紧张训练已接近尾声。刘连长在吴鹏云排长的陪同下,来到新兵五连挑选通信员。他的目光在队列中徐徐巡视,最终定格在我身上,问道:“你叫小茅?”我立刻挺直身板,响亮地回答:“报告首长,是的!”随后,吴排长示意我出列,并带我前往连部。在连部,他询问了我家庭情况以及新兵训练成绩等,这便是我与刘连长的初次相遇。
6月12日,我正式到汽车一连连部报到,成为刘连长身边的通信员。刘连长为首任连长,前任通信员黄金华来自广西,比我早入伍一年。他细心地与我交接各项工作,特别强调烧开水,尤其是给刘连长泡茶,一定要精准把握时间节点。当时我心里还嘀咕,烧开水、泡茶能有多难。
起初,我并未意识到这看似平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着连长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态度。直到有一天,我烧水时疏忽煮过了头。刘连长端起泡好的茶杯,轻轻吹开杯面热气,抬眼看向我,说道:“多烧了两分钟,这茶味就变老了。”说着,他用指节轻叩杯沿,耐心教导我:“水烧到蟹眼般的小泡冒头,就得提壶,过日子跟泡茶一样,讲究过犹不及。”

(炉上茶壶)
从那以后,每个破晓时分,我总会轻轻掀开窗帘,让阳光洒在身上,然后去打开煤饼炉,更换煤饼烧水。刘连长总会悉心教我分辨茯砖茶煮出枣香时那红浓透亮的汤色,以及用80度开水泡龙井茶时,茶叶如“旗枪”般舒展的嫩芽,不仅好看,泡出的茶还清香宜人。

(刘玉华连长的茶杯)
我留意到连长手中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搪瓷茶杯,虽已略显斑驳,却在他手中显得格外质朴温暖,仿佛自带岁月沉淀的独特魅力。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茶杯不仅仅是泡茶工具,更承载着连长的人生哲学。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渐渐领悟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如同泡茶时对水温与时间的精准把控,唯有恰到好处,才能品味到其中真谛。
二、电报中的 “密码情书”
与连长相处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1978年年底,刘连长面临转业。一封来自刘连长夫人的电报送到连部,我盯着纸条上“监狱独好”四个字,满心疑惑,呆立当场。这时,刘连长走过来,先是微微一怔,紧接着脸上浮现笑容,皱纹如涟漪般散开。他对我说:“你嫂子这是把我的工作安置好了,去‘监狱工作’写成暗语了。”就在那一刻,我看到了这位铁骨铮铮的连长内心深处对家人细腻而深沉的情感。
刘连长常说:“当兵就要像那茶梗,挺直脊梁,稳稳立在杯底。”与他共度的时光,犹如记忆深处缓缓酝酿的一壶浓茶,随着时间流逝,愈发香醇浓郁,令人回味无穷。
转业前夜,微黄的灯光下,刘连长默默收拾行李。一本《毛选》,书边已被摩挲得破旧,那是他反复研读的痕迹;一只包浆发亮的茶杯,承载着无数珍贵回忆;还有一把编号“MR73 - 0271”的转轮手枪,他一遍又一遍擦拭着枪管,直到月光洒在上面,仿佛镀上一层银辉。许久,他嗓音沙哑地说:“替我把它交给军械库吧,它跟了我十年零七个月啊。”随后,他又轻轻捧起搪瓷茶杯,目光中满是眷恋。那一刻,我明白这支枪不仅是连长朝夕相伴的军用装备,更是他军旅生涯的见证、职责坚守的勋章。
三、廿年茶香寻人之旅
时光悄然流转,2003年3月,我在新摄影网上结识了湖南省劳改局的赵如刚处长。闲聊间得知湘潭监狱归他管辖,一丝希望在我心中涌起。我凭借记忆中“一封落款‘监狱独好’的电报”,满怀期待地向他求助:“赵处长,能不能帮我找找汽车一连的老连长刘玉华?”
第二天,电话铃声骤然响起,赵处长的声音传来:“找到了!他转业后在湖南省赤山监狱(原名湖南省第一监狱),担任车队队长,现在已经退休,住在监狱家属院……只是去年患上脑瘤,手术后中风,说话不太利索了。”听闻此消息,我的手不禁颤抖。拨号时,我紧紧攥着话筒,仿佛那是连接我与老连长的唯一纽带。当电话那头传来含混的“小茅”声时,我的眼眶瞬间湿润,老连长居然还记得我。

(刘铁军父子的合影)
次日,我精心挑选了浙江家乡的明前龙井,寄给老连长。后来,刘连长的大儿子铁军告诉我,父亲捧着那个茶杯坐在藤椅上,对着包装上的茶山图案凝视了一下午,嘴唇微微开合,念叨着“蟹眼泡…80度”。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当年耐心教导我的老连长,岁月虽改变了他的身体,但他对生活的执着和对我的关怀从未改变。
2007年9月的一天早晨,电话铃声打破平静,铁军的声音传来:“小茅叔叔,我爸走了,走得很安详。”他还告诉我,妈妈在45天前也走了,那个总在身后默默添茶的身影,终究与连长在另一个世界重逢。他们的爱情,如同茶香溶于水,平淡却永恒。

(刘玉华与夫人合影)
四、共叙搪瓷杯岁月传承
2011年12月25日,我有幸去常德出差,铁军夫妻俩得知后立刻赶到常德。刘铁军,那个曾经在连队里追着我们跑的小男孩,如今已身着与父亲同款的警察制服。在常德大酒店门口,他快步走到我面前,紧紧握住我的手,说道:“小茅叔叔,我小时候的事,还记得一些……”那天,铁军夫妻俩和他的好友,在大酒店热情地款待了我。
宴席间,他缓缓讲述父亲晚年的情形。他说父亲总喜欢对着茶杯发呆,手指轻轻摩挲茶杯边缘,浑浊的眼眸中仿佛倒映着某个遥远的清晨,那清晨里有袅袅茶香,有战友们熟悉的身影。我明白,老连长又沉浸在与茶相伴、与战友共度的美好时光里。那些岁月,如同茶杯里飘散的袅袅茶香,弥漫在他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他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五、杯底军礼永恒荣光
此刻,置于我桌上的军用搪瓷缸内,一杯龙井正悠悠舒展嫩绿的叶片,袅袅热气携着清幽香气弥漫开来,令我不禁一阵恍惚,思绪瞬间穿越时空,回到1978年年底的那个静谧夜晚……。在记忆的光影中,我又瞧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在宿舍里默默擦拭着手枪。昏黄灯光下,他的背影坚毅沉稳,每个擦拭动作都饱含深情与专注。当他缓缓转身,我分明看到他眼角闪烁着点点泪光,那泪光中,有对军旅生涯的眷恋,有对使命的坚守,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绿杯寄情)
他教给我的“蟹眼泡”与“80度水温”,早已超脱泡茶技巧范畴,深深烙印在我骨血中,化为我人生至关重要的分寸准则。这准则,宛如一座明亮灯塔,在漫漫人生路上散发熠熠光辉,指引我精准把握每一个关键尺度,不偏不倚,稳步前行。
如今,想起那只承载无数回忆的搪瓷茶杯,我心中忽然领悟:有些告别并非终结,更像是新的开始。如同这茶香,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它始终能溶于水,弥漫在空气中,沁入人心。老连长的教诲,亦如这茶香,永远鲜活地存在于我的生命中,成为我灵魂深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个对水温分秒计较的老连长,以一杯茶的时光,在我的生命里泡出了永恒的回甘。这份回甘,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味,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激励与指引。
老连长的精神,似燕山之巅永不消融的积雪,纯净且坚毅,在岁月中闪耀着凛凛光辉。它不仅是庄重的仪式,更是精神火种,在传承中点燃热血,让军人品质生生不息。即便老连长有着稍有微胖的身材,可他那坚定的身影,恰似在记忆杯底敬着永不褪色的军礼,始终激励我坚守初心,无畏前行。
在此,满怀着崇敬与追思,郑重地把这篇文章敬献给深爱的老连长刘玉华同志。愿您在彼方,依旧能听见铁轨铺展时的铿锵作响,还有亥老二军车激昂的喇叭鸣响。它们是铁道兵矢志坚守精神的回响,更是我们心底永恒不灭的军魂!
(写于2025年5月12日 余姚)

槛外人 202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