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守棚到垸场:乡土文明的演进与传承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看守棚与垸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它们的变迁轨迹,宛如一部生动的乡土文明演进史,深刻地记录着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历程,以及乡土社会的发展与传承。
一、看守棚:拓荒时代的生存印记
在山林溪泽之间,看守棚是人类在荒野中立足的最初尝试,是叩问自然的第一声回响。
从功能上看,它最初是守护山林物产的临时居所。简陋的竹木搭架,茅草覆顶,依地势而建,兼具瞭望与栖身之用。在刀耕火种的岁月里,看守棚成为了先民“逐资源而居”的关键支点。白天,人们以这里为据点开垦荒地;夜晚,它又成为抵御野兽侵袭的庇护所。棚内明灭的火种,不仅驱散了黑暗与寒冷,更照亮了人类从采集渔猎向农耕文明过渡的漫长道路。
看守棚也是文明的早期载体。棚内简陋的石斧、骨镰等工具,火塘残留的余烬,墙壁上刻画的物候符号,共同构成了早期的生产知识库。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精神原乡的雏形。当第一缕炊烟从棚顶升起,人类在自然面前树立起了“定居者”的身份标识,开始了对土地的深度耕耘与改造。
二、垸场:血缘与地缘交织的聚落形态
垸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迈向了新的阶段,其命名体现了姓氏根系与地理肌理的紧密交织。
在命名逻辑上,垸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姓氏+地貌”命名的方式,如“张家垸”“李家场”,既彰显了宗族在拓荒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记录了人们与水争地的生存智慧。这些宗族围绕临水洼地开垦农田,筑起堤埂,形成了独特的垸田景观。部分垸场的名字蕴含着历史隐喻,像“屯垦垸”“军马场”,见证了古代屯田制、驻军垦荒等国家战略对乡土社会的深刻塑造,反映了宏观历史背景下地方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以植被命名的“青草垸”“白杨场”等,则保留了开荒初期的生态记忆,草木既是拓荒的阻碍,也为人们提供了建材与食物来源。
垸场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它不仅是农田聚落,更是宗族网络的空间投射。祠堂建于垸中高地,成为宗族祭祀与精神凝聚的中心;晒谷场既是晾晒粮食的场所,也是集体议事的公共空间;灌溉沟渠依姓氏田界划分,看守棚的分布暗含家族势力范围。在这里,春耕秋收的劳作号子与族谱修订的墨香交织,共同编织着乡土社会的秩序,形成了独特的宗族文化与社会规范。
三、从棚到垸:文明演进的时空轨迹
从看守棚到垸场的转变,是一个空间与文化不断迭代的过程。
在空间上,看守棚从单一个体的栖身之所,逐渐发展为多棚聚集的“棚寨”,形成临时定居点。随着荒地不断开垦成连片农田,为了抵御水患,防水堤垸逐渐崛起,“棚寨”也随之升级为固定村落——垸场。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建筑材质从简陋的竹木逐渐被砖石取代,但“棚”的记忆却通过地名留存下来,如“老棚湾”,成为了文明进化的活化石,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文化层面的嬗变同样显著。早期看守棚承载着强烈的生存焦虑,人们需要时刻警惕野兽威胁、防范外族侵扰。而到了垸场时代,“棚”的功能更多地转向农作物看护,如看瓜棚、守稻棚等,这一转变折射出人类从“与自然对抗”到“与自然协作”的认知跃迁。同时,垸场命名也从单纯的实用主义,如以方位命名的“上垸”“下垸”,逐渐发展为象征主义,像“聚福垸”“兴隆场”等,彰显了乡土社会对安定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四、当代回响:消逝与存续中的文明启示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多数看守棚已消失不见,垸场的边界也逐渐模糊,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却依然存在。
在湖北、湖南等水网密布地区,许多“某某垸”作为行政村名保留下来,成为长江流域特有的圩田文化标本,记录着先民“筑堤挡水、围湖造田”的生存智慧,为研究地域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对于游子而言,“王家棚”之类的地名即便只剩下断壁残垣,长辈讲述的家族故事也能让其成为勾连代际的情感脐带,承载着浓浓的乡愁,维系着家族的记忆与情感。此外,垸场曾因过度围垦导致生态失衡,如今部分地区实施退垸还湖政策,古老的地名成为了反思人地关系的镜鉴,启示着当代人从“向自然索取”走向“与自然共生”。
从看守棚到垸场的变迁,是一部浓缩的乡土文明史。它们如同刻在大地上的甲骨文,每一笔都凝结着先民的汗水与智慧;又如根系深扎的老树,年轮里藏着拓荒者的呼吸与故事。当我们凝视这些看似普通的地名时,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建筑与农田,更是人类在天地间书写的生存诗篇。从茹毛饮血的棚居时代,到阡陌交通的垸场文明,每一次演变都是对荒野的驯服,每一次传承都是对根脉的坚守与守望,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乡土文明的深厚底蕴,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与智慧启迪 。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