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印巴冲突吸引全球目光。自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恐怖袭击致26名平民死亡后,印巴关系急剧恶化,冲突不断升级,直至5月10日在多方斡旋下宣布停火。但截至5月15日,停火协议下的边境仍不平静,局势随时可能再度紧张。
特约评论员韦民将从冲突根源、国际斡旋、军事冲突特点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等角度深入剖析。在和平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印巴冲突的走向备受关注,希望本文能助读者了解这一复杂局势,思考和平解决争端的可能路径。(211字)
【特刊:国际时事评论二十一】
印巴冲突: 停火背后的复杂
局势与和平展望
特约评论员:韦民
近期,印巴冲突成为国际焦点,牵动着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神经。自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恐怖袭击,造成26名平民死亡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关系急剧升温,冲突不断升级,直至5月10日在多方斡旋下宣布停火。但截至5月15日,停火协议下的边境地区依旧暗流涌动,局势随时可能再度紧张。
一、冲突的根源与历史争端
此次冲突的根源是克什米尔问题,这一历史遗留争端自印巴分治以来就一直存在,宗教、民族、领土等多方面的矛盾相互交织,让克什米尔成为印巴之间的敏感地带。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组织,对印度境内发动袭击;巴基斯坦则强调自身是在反抗印度的非法占领,维护克什米尔人民的自决权。双方立场对立,互不相让,导致冲突频繁爆发。
冲突爆发后,印度于5月7日发起代号为“朱砂行动”的军事打击,对巴基斯坦境内目标进行攻击。巴基斯坦迅速展开代号为“Bunyan-un-Marsoos”(铜墙铁壁)的报复行动,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导弹袭击、战机交锋以及无人机作战。在冲突中,双方都宣称取得了一定战果,但也都遭受了损失。例如,巴基斯坦宣称击落印度多架战机,包括“阵风”战斗机;印度则表示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设施造成了重大破坏。
二、国际社会积极斡旋,印巴双方宣布停火
5月10日,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下,印巴双方宣布停火。美国在此次斡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卿鲁比奥与双方高层频繁沟通,特朗普也在社交平台宣称是美国彻夜调停的功劳。中国同样积极劝和促谈,王毅与印巴官员进行电话沟通,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然而,停火协议达成后,实际控制线仍频发零星冲突,技术对抗升级。巴基斯坦12日晚击落印度“苍鹭”无人机,印度则拦截巴方无人机;印控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市13日传出“预防性炮击”爆炸声,双方互相指责违约。
三、印巴此次军事冲突的特点
从军事博弈角度看,此次冲突呈现出“高技术、低伤亡”特点。无人机成为双方重要作战手段,巴基斯坦使用土耳其制YIHA -III巡飞弹,印度投入波兰产“战友”巡飞弹及“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 。双方通过无人机进行侦察、打击和袭扰,减少了人员直接冲突带来的大规模伤亡。在关键设施攻防上,巴方宣称摧毁印度S -400防空系统,印方虽否认,但地方媒体曝光阵亡士兵兰巴布·辛格系S -400操作员,时间线与巴方攻击吻合,使这一争议更显扑朔迷离。
四、地缘政治格局的复杂性
地缘政治格局也因这次冲突变得更为复杂。克什米尔归属、跨境武装组织等历史问题仍是火药桶,美俄等大国调解效果有限,停火被学者称为“火药桶上的薄纸”。印度借冲突推动军工本土化,如推动波兰无人机印度化生产;巴基斯坦则通过“技术胜利”安抚国内民意。美国试图通过介入印巴事务巩固其在南亚影响力,以平衡其全球战略布局;俄罗斯则在印巴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维护与两国的传统关系;中国始终秉持和平解决争端的立场,呼吁对话协商,展现大国风范。
未来,印巴冲突仍存在诸多风险。5月14日启动的“军事热线+外交渠道”双轨机制若失效,恐引发新一轮报复循环。核武器与新技术的叠加,使误判风险陡增,美国智库警告“无人机袭击关键设施可能触发核误判”。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旦冲突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印巴双方应认识到,冲突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只会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痛苦和损失。国际社会也应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印巴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只有放下仇恨,以和平方式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及其他矛盾,才能实现南亚地区的长治久安,让两国人民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发展。(1448字)
共1521字 2025年5月15日夜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