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千生题序《世事洞明皆学问》
捧读《文行商衢》书稿,提神醒脑的井陉乡音缭绕耳际,鲜活灵动的文字让人浮想联翩。和作者刘世芳不仅是姓氏相同,还有着光着脚板在太行山青石板上长大的相同经历。著名作家路遥经历的艰难困苦我们同样经历过,除了没有写出《平凡的世界》那样的文学经典以外,我们几乎就是“井陉版”的路遥。

刘世芳的童年恶梦连连,三岁失去双亲,跟奶奶长到五岁,正赶上是非颠倒的年代,爷爷含冤去世。长到九岁,相依为命的奶奶瘫痪,苦熬三年,也丢下孤苦伶仃的世芳撒手而去。多亏了伯父伯母收留相助,世芳才在井陉辛庄乡中坚持到高中毕业。

那个年代的高中毕业,也仅是具备了自学的基础。刘世芳的成长靠的是爱好文学,刻苦研读诗词歌赋,什么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通讯报导,他都认真历练,决不含糊。但是,爱好归爱好,极度贫困的山里人生活现实,已经是年轻小伙子的刘世芳必须首先解决填饱肚子的人生重大课题。

刘世芳的出身地井陉辛庄乡南要子村,用井陉人的话说叫黑紫老山沟,是深山更深处的赤贫山庄。于是,在山岭坡洼躬身耕耘,下采石场开山采石,帮工乡邻盖房垒砌窑洞,凿石取材,修公路担砂石,等等苦筋拔力的重活累活,都在锤打着山间幼松一样的刘世方,在艰难中成长。

为了生活,刘世芳到山西西头岭刨砂石矿,获鹿铜冶砖厂打运装窄,到井陉吴家窑砬三石,南张利石拉人方车,繁重体力劳动的最后一站是到威州学木匠打家具,总算是摸索到了一些技术含量。

在繁重体力劳动的重压下,刘世芳仍然坚持读书看报,业余多次稿见报。南岭镇党委、镇政府这才发现南要子村有个稀缺人才,招进镇府当了资料员。

刘世芳高中毕业后七八六年的打工种地经历,我至少早他十多年也全程经历过石木匠锤凿斧击的历练。因此心路相同,也心心相惜。资料员这份工作算人上官,要干好,需上下通达能跑的好脚力;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良好反应能力;还得有随时派得上场的快笔头。工作总结汇报,领导讲话都写,通知、通讯、报导、广播稿也要写,甚至连工作上有了失误上级批评,需要主管领寻提交的书检查,资料员代笔也责无旁贷。

县以上的各级秘书都有行政级别,而乡镇的资料员干的是秘书的活,不仅没有级别:只是象征性的几十元工资待遇,尤其农村户口的资科员,那年代城乡户口的差别天上地下。

尽管如比,刘世芳还是夜以继日勤读常写,把南峪镇的各项工作,各个行业的先进人物事迹,变成了报刊上的一篇又一篇与时俱进的文章,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工作角色不重要,手头的工作重要。南峪镇两年的工作,刘世芳在“世事明洞皆学问”的认知上,迈开了的重要的一步。

《东方风来满眼春》。上世纪1992年,在小平司志南巡讲话的推动下,固守几十年的户口体制开始松动。刘世芳感受到时代大潮的风帆鼓胀,教然筹资买了县城户口,在井陉县供销合作总社合同工的身份才得以转正。从此,跳出农门,鱼归海,钢回炉,一头扎进商海大潮博风击浪。所以《文行商衢》这部书稿,不能以专业作家的视角来审读。

在商言商,作者首先是个经营者,一位经营有成的实业家。在县供销总社的十余年,可以说是他经商历练的“商业黄埔”。在繁忙经营工作的同时,也不舍丢弃手中之笔,仍有许多情真意切的通讯报导和诗文见诸报刊。书中最为精彩之笔,就是总社一桩木材生意需要世芳赴东北小兴安岭协调车皮发货,期间突发结肠炎,到水解总厂职工医院看病认识了哈医大的本科女医生。真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三千里姻缘。因病相识,因诗结缘,一见倾心,喜结连理。男人爱上女人会写诗是情场发挥,而女人也以诗回应,那就是情意无限,尽在不言中了。

跨世纪以后刘世芳调来省会石家庄市供销系统的回收公司任职。对转场以后的经营坏境虽然有个适应过程,但省会商圈的大平台于山区县相比,那是海洋与湖泊的对比度。海阔凭鱼跃,刘世芳的经营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他的文化素养在商场上也尽显儒商风范:比如他提出企业家一只眼盯住手市场和用户,另一只眼盯住企业和员工,而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条作下,同时还要有第三只眼盯住政策。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营势造势创造商机,刘世芳的第“三只眼”经营理念,促进经济效益一路攀升。

文化兴企,善抓有价值的信息开拓市场新思路新领域。司机从广播里听到国家经贸委提出要加强对废旧物资行行管理,对收破烂的“三轮车”实行统管。信息到了刘世芳手里,就首创了“绿色社区回收网络建设”的创业版模式,而且引来全国同行业来石家庄观学习,迅速推广普及。
还有以柔克刚“马拉松”式的谈判模式,刘世芳在商战中运用的出神入化。这些都是刘世芳文行商衢,在经营实践中收获成功的经典范例。
读世芳,我读出了责任重于泰山,使命为天的敬业精神;
读世芳,我读岀了情商爆棚,以诗情画意的浪漫,收获了一见钟情;
读世芳,我读出了太行血脉燕赵风骨,读出了井陉乡韵,刘郎才气。
是为序。
(刘千生:中国作协会员、华人作协理事、石家庄作协原副主席、井陉矿区作协主席)

作者:刘千生,首任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现任井陉矿区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属于50后那一代备尝艰辛的苦行僧,中外多有游历,毕业于北方名校。弄笔五十载余,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评论小说人物传记非虚腐等游走于各种文体之间,均有集成。长篇小说以《亿万《外逃贪官》《双规富姐》奇局》《舌头上的战争》享誉受众群体;诗歌以《柏坡岭上红牡丹》,战疫长词力作《中国精神》《百年正风华》等在《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权威媒体面世而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