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16)——债台高筑
——洛阳白江永撰文
《汉书·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虖厄岖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被窃铁之言”。 颜师古注:“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帝王世纪》云:“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
逃上债台的是周赧王,东周第25位国王,也是最后一位国王。周赧王姓姬,名延,为周慎靓王姬定之子。据传即位于公元前314年,在位59年,是“两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三千多年以前,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朝代的时候,周朝是十分兴盛的。可是传了八百多年的大周天子的权力却越来越小,到了周赧王的时候,周天子的土地,零零碎碎加在一起,也就几个县而已,影响力仅限于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附近。不但比不上秦、楚这样的大国,甚至还没有大国臣子的封地大。周赧王本人呢,完全是一个傀儡,人家让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
这时,诸侯国中,秦国尤为强大,经常出兵平灭那些弱小的国家。崛起于陕西的秦国势力快速膨胀,到周赧王时,秦国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三晋(韩、赵、魏),向中原地区扩张时秦国已攻占了韩、魏、赵三国的很多地方,下一步,就要收拾周王朝了。
公元前256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很快夺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均在今登封市一带),斩首四万,已经逼近周赧王所居的王城(今洛阳)。周赧王和各位大臣一片慌乱,姬延寝食不安,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对付强大的秦国。就在这时,想抑制秦国发展的楚国给他出了个馊主意:秦国强大,单独一个国家难以对抗,只有以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联合攻秦才有可能自救。周赧王与大臣们觉得也只能这样了,于是便起草诏令,分发六国,约定时间集中兵力攻秦。姬延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军六千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也就是现在的龙门一带汇合。不过,到了出兵的时候,周赧王才感觉到问题很严重。为什么?他的国家小啊。好不容易凑齐了六千人,许多还是老弱残兵。“只有六千人也得出兵!”可是,六千人得有兵器,有粮饷,有供给。这些东西都需要钱。周天子国库空虚,怎么办呢?周赧王就想到个主意,干脆向领地里的商人、地主借钱,告诉他们:这次要是把秦灭了,把战利品得来,就连本再利加倍偿还他们。
这一号召还真管用,不少人都愿意投资,军队有了经济资源,就开始让这六千人开赴前线。可是这六千人走到半道上却驻扎了下来。怎么回事呢?原来楚国去联合各国,虽然口头上都答应了,可是到出兵的时候,就各有打算。周赧王姬延左等右等,一直等了3个月,除了楚、燕两国派了兵来,其余各国毫无动静。有的国家觉得自己实力不足,去攻打秦国,只会自己遭受损失;还有的国家,比如齐国,跟秦国关系本来就不错,所以就按兵不动。楚考烈王发现各国都不愿出兵,联军组织不起来,自己再一考虑,要是只有两三个国家出兵,也没有灭秦国的胜算,干脆自己也不出兵。楚考烈王告诉周赧王的兵:“你们先回去吧,这次准备得不充分,先不打了。” 这六千人就又回来了。
这一出兵可花了不少钱,但没打仗,自然就没有战利品,也没得什么钱。这下周赧王欠的债可不少。那些借钱给他的债主整天就堵着宫门要账,甚至有的还要冲进宫去,他们说:“您是天子,说话要算话的,借了我那么多钱,为什么不还?”周赧王吓得跑到后宫去,那里有一个高台,周赧王便躲在这台上躲债。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称作债台,意思是躲债之台。就叫“债台高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