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犁痕》一书出版5年了,不断有读者在关注,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但时间证明他是有生命力的一本好书。

朱进国:写给《教育犁痕》的序
李凤娥是一位尊重老师的学生,也是一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更是一位行远自迩、笃行不怠、慎思博学、勤于总结的教育工作者。
李凤娥老师于1989年从固原民族师范毕业后,先后在村小、乡中心小学、同仁回民小学任教。2004年初,在原州区教育局组织的“三推两考”竞选活动中成绩优秀,被推选为副校长,先后在原州区四小、二小、七小担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其间多次获得共青团宁夏区委、宁夏少工委、宁夏教委、固原市、原州区授予的优秀少队辅导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自治区教育厅、宁夏师范学院、固原市教育局课题4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多次获得市、区优质课比赛、“五个百”(固原市教育局面向全市教师举办的五项技能比赛的简称)评比奖。
《教育犁痕》收录了李凤娥老师32年来关于教育管理、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育育人、学习心得文章50多篇。这些成果都是她在紧张纷繁的管理、教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将自己的研究与思考汇集成文,其中有的已经在相关教育刊物上公开发表,或者在网站上发表,有的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该书不仅仅是她32年来实际教育管理、教学、育人、学习、反思等工作的记录,也是她在教育战线辛苦耕耘、成长历程的记录,更是她教育管理与教学育人智慧的结晶。

《教育犁痕》分为上下两辑,即“教育管理篇”“教学育人篇”。“教育管理篇”有对学校管理的思考、总结、体会,如《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有对如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探究,如《搭建云平台,承载一方梦——原州七小教育集团“互联网+教育”经验介绍》;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真知灼见,如《“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书香校园”体系建构》;有对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如《集团化办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大到教育方针、学校管理,如《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小到个人所感,如《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湖南一师学习体会》。其作品涉及学校管理、提升教师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细细品味,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固原30年教育发展的轨迹,也可以窥见30年中国教育的变迁。
“教学育人篇”始终贯穿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核心理念,即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用心来教书,用爱来育人。有的侧重理论研究,如《聚焦课堂,全力提升教学质量——原州二小教研基地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有的注重网络的运用,如《依托“互联网+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的重在思路,如《面对新课改,课堂教学如何创新——一节数学课的启示》;有的突出某个具体环节的知微见著,如《“同课异构”教学出彩》;等等。多种类型,相映成趣,构成丰富多彩的教学世界。李老师是一名真正的全科教师,有对思政课的探讨,有对语文课的思索,有对数学课的剖析,有对校本课程的推进实施,有对网络技术的学习与运用。行为人师,率先垂范。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李凤娥老师就有这样一种执着与信念,克服惰性,不安于现状,奋进行走在教育的路上,向着远方,追逐着梦想。为了找到实现梦想的途径,她便成了孜孜不倦地为师生服务的孺子牛,兢兢业业在三尺讲台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踏踏实实在人生路上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育犁痕》正是记忆的整合、理念的碰撞、灵感的源泉,它凝聚了李凤娥老师辛勤教育、潜心研究的点点心血,映现出李老师求索、奋进、创新的风采,汇聚着李凤娥老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反复的反思撞击中绽放出的远见卓识和教育理念的火花。我喜欢来自于基层教育管理教学一线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因为它带着泥土的芬芳,昭示着有想法就有探索,有探索就有发展,有发展就有未来。有这样乐意思索、善于总结、敢于质疑的老师与管理者,正是教育发展的源泉,正因为有许许多多李凤娥这样的老师,我们的教育才草木蔓发,春山在望。
2021年3月于山城文苑
(作者系宁夏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宁夏文史馆馆员)

李凤娥作家:《教育犁痕》跋

行走,向着教育的远方
少小时,因爷爷、爸爸、姑姑都是教师,我对他(她)们既敬佩又羡慕。他(她)们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态度,在我幼小的心灵深深埋下了要当一名老师的种子。从小学到初中再到考入固原民族师范学校,随着时间年轮悄悄滑过,我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32年教龄的老教师。
32年的教育生涯,充满了酸甜苦辣,洒满了粉尘汗水,也享受了成功的欢乐喜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随着我的不断实践和努力,工作单位从村级小学到乡镇中心小学,到城乡结合部,再到原州区城区让很多家长向往的原州二小、原州七小,我也由一个普通教师到教研组长、少队辅导员、政教主任,直到今天主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在主管教学17年间,我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又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培养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掌握驾驭课堂的能力、诊断课堂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等等成了我工作的乐趣,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育科研及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之中,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多次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也得到同仁的认可和群众的好评。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身边的教育热点、难点、痛点常引起我的思考和探索解决教育难题的冲动。如在原州四小任职期间,面对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及远程教育项目的推进,我撰写的《开展校本培训,激活教师潜能》《强化管理,抓好项目,提高质量》《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加强校本培训,推进新课程改革》相继在《宁夏教育》刊登。在原州二小工作期间,我更是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面对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城热而形成的100人左右的大班额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教师队伍管理及“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我陆续撰写的《对大班额的管理及教学探略》《谈谈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校本化管理略谈》《国培计划----教师腾飞的翅膀》等并先后在《宁夏教育》刊登并在原州区教学研讨会上多次经验交流分享。因工作需要,2016年接受组织调整到原州区第七小学任教后,任教期间,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我深入思考信息化与学科的深度融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学生“五育”的培养、书香校园特色学校的创建、消除老师职业倦怠情绪、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等,一些研究文章如《不忘初心抓教育,牢记使命促提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刊登,《“互联网+教育”助推学校发展》在《平安校园》上刊登,《“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书香校园”体系建构---原州七小阅读导行思政实践研究》在《宁夏教育》上刊登。研究课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书香校园体系建构——原州区第七小学阅读导行思政实践研究”于2020年6月被教育厅立项;研究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书香校园建设研究”于2021年被固原市教育局立项为六盘名校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以原州七小整本书阅读为例”于2020年被列入国家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

三尺讲台,道不尽酸甜苦辣;十卷诗赋,写不完人生风景。6年前家庭变故使我心如刀剜,痛失爱人让我肝肠寸断。但热爱教育的初衷和坚守讲台的使命让我留守校园走进教室。继续踏踏实实工作,在默默耕耘中勤于思考钻研,随时总结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成为我每日的信念与坚守。在担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的同时,我兼带过语文学科、数学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音乐学科、美术学科等教学工作。2017年12月我荣幸聘任为副高级教师,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真知灼见言犹在耳,我深感作为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灯,也深感作为教师的光荣是在尽情欣赏学生的创造中感受人生的幸福。
青春已逝,华发染鬓,往事历历,我教育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已与我的生命紧紧相连。感谢所有在我从事教育的这32个春秋里,关心过、帮助过、支持过我的人。感谢父母,培养了我诚实忠厚的品德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给了我一颗永远跟党走的赤子之心。感谢弟弟李炳刚、李炳军、李炳杰,妹妹李凤菊、李凤红,女儿朱玮,是他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护卫我,鞍前马后安抚我帮助我。感谢一路走来培养关心我的师长、领导、同仁们,是他们给我指明教育的远方,我方得厚植教育情怀、汲取营养、释放能量,陪伴我在教育路上不迷路。感谢与我一路并肩作战、亲如兄妹的几位校长金理昌、黄小堂、高龙、安国强、慕凤琴、南燕、苏小勇等,是他们的智慧与宽慰帮助我作为一名中层能够顺利完成学校各项工作计划安排。感谢与我并肩作战的家长朋友们,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培养不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生。感谢我昔日的学生现在的知心朋友石宝银、刘甲新、赵宏强、刘军祥等,是他们在我的身后筑起共同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后援支持团队……
此书作为自己教育生涯的阶段性总结成果,是在诸多师长及朋友的鼓励与指导下面世的。付梓出版之际,特别感谢我的老师、宁夏师范学院朱进国教授帮我审稿、作序,一并感谢李耀华、张治荣、张富、薛茹慧、杜正德、康惠军等老师的指点鼓励;感谢宁夏教育杂志社副社长陈慧琴老师对我一篇篇文章的精雕细琢,使之成为今天的教育经验;感谢原固原市教研室主任宋满林,是他的鼓励鞭策才使我的一篇篇文章获宁夏区、固原市各类奖项;感谢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夏文学研究者赵彦龙同学,感谢宁夏人民出版社何志明社长和编辑陈浪老师对本书文字的斟酌锤炼。
本书所录,都是自己在基层教育一线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恳请同仁批评指正。(2021年1月于固原荣华锦苑)
李凤娥介绍:
李凤娥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二十余年。著有《教育犁痕》一部。原州区作协会员、固原市作协会员。自治区教育厅创新素养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固原市“思品”学科带头人。原州区“互联网+教育”专家。二十余篇教育论文在《宁夏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平安校园》《中国基础教育》等期刊发表,诸多散文在《宁夏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葫芦河》《原州》《固原日报》《诗韵文苑》等报纸杂志及平台刊登,8项课题分别获宁夏教育厅、宁夏师范大学、固原市教育局、原州区教育局级优秀课题、一等奖。现就职于原州区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