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西川集镇一一新街昔今
新街村位于骊山南麓,灞河北岸。按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南水北为阳的说法,新街属于纯阳之地,类似于秦都咸阳。故出身新街村鸣鹤沟的牛兆镰,曾称新街为“咸阳村”。
新街西接灞桥,东入蓝田,属于入蓝门户,是蓝关古道的必经之地。
早在四五千年前,此地已有人类活动。位于新街村西北300米台塬上的新街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与龙山文化早期人类聚落。此地发现了大量陶器,骨器,又发现了六块红陶残砖,经检测,距今5000年以上,堪称“中华第一砖”。出土的玉笄,专家考证为当地的蓝田玉制成,直接把蓝田玉的历史提升到了仰韶文化时期。有砖有玉,可以这样说,新街是实证意义上的"蓝田第一村"。《西安通览》上讲新街旧有"古城子"之称,很可能就是古老遗址在后人印象中的遗留。
岁月荏苒,朝代变迁,时光来到了元明之际,战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新街一带也不例外。明朝建立后,自洪武一朝起,便不断进行移民,今新街所存姓氏,牛、陈、支、古、张、宋、罗、魏、姚、吕、王、余、李、赵、许等,共计十五,皆为移民。 牛、陈两姓人数最多,占村民90%以上。
新街牛氏,据他们的说法,源出山西打锅牛。明洪武年间,牛氏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村下先后迁至河南巩县和陕西商洛。随后有一分支由商洛沿蓝关古道北迁至新街古城子。陈姓据老人口传,系从豫、晋、秦等省不同时期分别迁入。
最早村落离灞河岸不远,后因灞水暴涨不断冲垮河岸,迫使村落北迁。明末战乱,新街一带村庄遭到战火破坏。原居民移到北崖上挖窑洞居住,重建村庄。在此过程中,其他各姓陆续迁入,形成新的街市,故曰新街。
例如,李姓本居灞桥区燎原村东的李村街,因明末李自成率军路过将其街烧毁,后迁入新街。灞河以南贺家街败落后,村民也迁入新街。其它姓氏则系新街镇建街市后,云集到新街街市做生意定居繁衍而来,古姓相传为清末由周至县迁来,侯、吕姓系河南迁来,魏、张、支、宋、王等姓氏均从本县境内迁入。
新街镇是蓝田清代兴起的最早的集镇之一,成编于雍正年间的《陕西通志》就有记载。加上民国《蓝田续志》卷十五《循良》中有"苏就大,顺治十年由教谕升,……复镇集"的记载,据此推断,清代新街市镇形成于顺治到雍正年间。
正因为新街市镇形成较早,过去是单日集会,而洩湖镇是双日集会,二者逢集日相互错开。洩湖离县15一20里(牛志记裁20里,光绪志记载15里,今测为8公里),新街离县40里。新街和洩湖镇分居蓝田西川西东,二者相互配合,满足了西川民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新街镇兴起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它西至长安城中心,东至蓝田县城,北至临潼县城,距离均为四十华里,县境内六条官马大道之一的古驿道(蓝关古道)穿村而过,交通极为便利。明清蓝关道上最北的驿铺一一储景铺就在新街附近(有卞寿堂注明代隆庆《蓝田县志》图为证,储景铺在红河以西)。清代汛塘八铺之一也设在新街。清光绪《蓝田县志》又记载:“新街镇公馆为同治九年知县吕懋勋筹款创建,计三进,每进三间,共房九间”。以上皆说明昔日新街在交通上的优越之处。
昔日无现代交通工具,货运纯靠肩挑背驮、马拉骡运,行人凭步行或车马,新街镇的位置,正是商家、行旅投宿歇脚之处。围绕公馆和驿铺,周围村民交易农副产品,手工业、商业等相继兴起,市镇由此而起。
蓝关古驿道从新街穿过,集镇主街长达480米。临街设有各种店铺商号,如盐店、金店、粮店、肉店、药店、日用百货店等,其中知名者有“养性堂”药铺、“俊发活”杂货店、“新街民立生盐店”等。河南的商贩和陕西安康的茶客见面,西安东关的大车和蓝田的马车并车,南北商人交汇在一起。
每逢集会之日,四面八方的人们赶集赴会,香客艺人纷沓而来,演戏杂耍,迎神赛祭。街道两旁是各种小卖摊位,杂货小吃,十分热闹。
新街市镇的兴旺也能从新街的寺观的密集程度得以佐证。新街村有古寺院遗址(今人称寺坡)、城隍庙遗址、马王庙遗址、娘娘庙遗址、玉皇庙遗址、瘟神庙遗址等。村西四组寺坡,可能为光绪《蓝田县志》祀祭志中所记载的龙崖寺,在寺坡东下有清代城隍庙遗址。娘娘庙遗址,马王庙遗址分居村子街道东西头,为清光绪年间修建。瘟神庙在二组八家巷内,民国时修建,玉皇庙在新街一组东边。另外《贾志》中记载延寿庵、金莲观,《资政录》所载玉山观,都在县西北四十里,估计都同新街镇有关。一个小镇子,有这么多的寺观,可见当年香火之盛。
店铺、公馆、驿铺、民舍、寺观,来来往往的商旅、官员、路人及赶集赴会民众,如果绘将下来,也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呢。
新街镇在清代属故景里。民国建立基层乡镇时,归属华胥镇联。乡政府设于油坊街,油坊街逐渐兴旺起来。一九三三年立集,单日逢市,这样新街集被油坊街所取代,新街镇便逐渐衰退。
蓝田解放后,全县设14区,新街镇时归华胥区管辖。1950年4月,归洩湖区华胥乡管辖。1958年9月,华胥乡改为新华人民公社,新街归之,称新街生产大队。1966年,华胥人民公社改为名红卫兵公社,新街生产大队易名新风生产大队。以后又恢复新街村名。因土窑久居缺乏安全,1979年至1985年村民先后搬出,南迁省道两侧,才形成了现今村落规模。省道旁有国营商店、饭店、卫生所、磨坊、轧花厂。上世纪80年代,新街旧貌尚存,后来随着村庄建设,昔日镇街面貌便消失了。
(本文参考了牛忠永《沧桑巨变新街村》一文,特表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