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命运交织的史诗
——《英国病人》读后感
陶玉山

布克文学奖,自1969年开始颁发,每年一次。被公认为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文学奖。它已经成为当今“最好看的英文小说”的代名词,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
为纪念布克文学奖创立50周年,评委会在过去50年的获奖小说里精心挑选出5本候选小说,最终由公众投票选出了“布克文学奖50周年最佳小说”,这就是《英国病人》。
《英国病人》是加拿大作家翁达杰费时六年精心构思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写得是在一座废弃的别墅中,四个不同背景、带着各自故事的人,上演了一段动人哀婉的故事。他们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风景中,令人痛楚无奈、甚至绝望的是,却无法逃脱战争的阴影,更享受不了战争结束带来的和平与安宁。这是“一部激情之作。神奇,标新立异,可以让人一直读下去。”出版之后,广受好评,被誉为“禁忌之恋的史诗。”文学创作的教科书级作品。
全书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展开。通过阿尔玛·西(他原是匈牙利籍历史学家,被误认为“英国病人”)在撒哈拉沙漠遇险、被严重烧伤成“面目全非”、失去记忆而求生的经历,展现了战争与人性交织的悲剧。记忆让瞬间化为永恒。以意大利佛罗伦萨北部的一处别墅为战争废墟中的避难所,成为“形成一种共生关系”的四位主人公相遇、相知,因缘际会的核心场景。运用精妙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通过人物互动探讨记忆、时间和爱情的关系,被视为当代文学人性研究的经典之作。“我望着月亮,却只看见你。”它的主题涵盖创伤、爱情、身份认同以及存在主义困境等。通过“英国病人”的多重身份与记忆碎片探讨战争对个体身份的摧毁与重构;以史诗般的叙事融合战争、爱情、身份探索,以存在主义视角揭示人类在战争创伤中的自我救赎与文明冲突。“美丽和伤痛总是在一个故事里共生,纠缠。”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那只是影视片里理想的桥段。说明了生活永远是一边抛弃,一边继续。“这个世界充满假象,唯有痛苦从不说谎。”
小说通过主人公阿尔玛·西(英国病人)的全身烧伤,展现个体在战争中的生理创伤,同时映射出战争对民族、文化的集体创伤。当悲伤来临的时候,不是单个来的,而是成群结队的。人一旦怀念过去,说明现在过得不如意。借助“病人”隐喻,小说深刻揭示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孤独与无助。“我们是谁,取决于我们记得什么”这句话几乎贯穿小说始终,暗示记忆与身份的辩证关系,成为文学史上经典命题。
《英国病人》采取为人称道的非线性叙事,结构看似松散,仔细品味,却是类似形散神不散,非常符合传神一样巧妙精致的语言所营造出来的小说氛围;运用跳跃式时间线与不同人物的视角,刻画爱与背叛、救赎与绝望的冲突,强化了故事的荒诞不经与存在主义氛围;沙漠、别墅等场景成为创伤与救赎的隐喻空间,推动人物在废墟中重构自我。小说中的人物都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而战争和环境的变迁使得他们无法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人物通过自我救赎,实现精神解脱。通过埃及、意大利废墟别墅两个时空场景,展现这些人物的爱情故事。爱是灵魂的共鸣,超越时间和空间。让我们明白了能让你变得温柔的人,一定给你了极致的爱。这些回忆起来美好得令人羡慕神往的爱情成为记忆与存在的幽灵。其中的核心则是“英国病人”阿尔玛·西与凯瑟琳的爱情。“我会爱你到我生命的尽头。”他们疯狂相爱,却迫于道德和内心的恐惧而不得不饮憾分手……此时,我似乎听见躺在废墟别墅里的“英国病人”回忆往事时黯然神伤,不由自主地喃喃自语:因为爱你,所以我不为难你。因为懂你,所以我理解你的苦衷。你在我心中的位置,连我自己都羡慕。我不怪你做出的任何决定,包括你不得不离开我……让人感叹到: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遇见了这辈子最特别的人。可你清楚地知道,你们永远也不可能在一起。其实,你不必哽咽,再好也是从前。“爱如此的小,它可以穿过针眼。”多段爱情关系中,道德边界被模糊化,这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无奈回应。开创了战后文学的新模式。
记忆是一种奇妙的旅程,它带领我们回到无法触及的过去。我们真正拥有的,其实只是孤独的自己。让我们感动的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了关于沙漠,关于信仰,关于战争,关于爱情……尤其是那段禁忌之恋中的欲言又止,欲罢不能,那些身患战争疲劳症的人们的痛苦的挣扎,那些坚定信仰、又无数个信仰坍塌的时刻,不急不缓,娓娓道来,直透人心,难以忘怀。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评价说:“应该给《英国病人》戴上三重冠。这本书深邃、优美、触动心灵。”
生命的意义不在远方,而在此刻的呼吸之间;生活不是什么都新鲜,安稳比什么都难得。翁达杰用属于他自己的出色独特的文笔描绘出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与坚韧。其中,有战火中的绝望,也有废墟里的温情……唯有记住的,才是生活。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回忆碎片拼凑故事,对话简洁又富有哲理。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入微,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残垣断壁间,感受着人物们的悲欢离合,体会在极端环境下,生命与情感的挣扎与坚守。故事结束了,我还在故事里。走散的人,或许从一开始就不顺路。作者用优美而抒情的文笔,极具吸引力的故事情节,以及深刻的主题,让这本书的影响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成为必读榜单中不可缺少的作品。
念的不是旧,是付出的真心。给时间时间,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这本书我写了六年,但它尚未完成,我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谈论,理解它。也许你并不熟悉它的形式,也许它并不包含某种任何人都能理解的意旨,但留下一些神秘是必要的,我拒绝解释它,那样会破坏这本书。”作者的这段话,非常有含义,值得每一个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好好揣摩思索。他花了六年时间写了这本并不像一般小说那么好读的书,他以诗人的风格特点将这本书写成了一部典雅优美、语言充满魅力的史诗,引导我们在阅读时能够看到那些空间,看到字里行间之外的东西,以其可以真正读懂这本书,得到从未有过的启发与收获,达到读书的目的。
黑塞说“读书的终极意义,在于学会怎么生活。阅读是通向世界的一扇扇,但你自己必须跨出那一步 。”文字的力量,不是让人仰望,而是让人靠近,找到内心的慰藉。读书最大的坏处,就是给人一种幻觉,让人觉得书上的道理,读了就懂了,懂了就是会了,会了就是拥有了。其实读书本身不会产生什么价值,读书之后采取的行动,行动产生的结果才有价值。行而兼知,而知不可蒹行。读书的意义是合上书本之后的能力。
阅读《英国病人》,让我充分认识到了经典不一定会教给我们新东西,却会让我们发现许多本来就合情合理的东西。一本书能够被称为经典,一定具备了某种特别吸引人的特质,它让我们一见如故,常读常新。从这个角度说,当人们在谈论一本经典时,往往不是说“我正在读”。而是说“我正在重读”。
“人性最深的渴望,不是被众人仰慕,而是被某个人彻底理解。”我们读一本书,不能只看故事情节,还要用心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透过文字的表面,去寻找背后的意义。有没有这样一本书,你读完了很久,还没走出来?对我来说,《英国病人》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