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遥的人生
作者:知砚 主播:依笑
说起著名作家路遥,
人们总会想到《人生》
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小说。
直到现在,
每当我的一位老师讲起《人生》时,
都会热泪盈眶。
他说,他太理解高加林了,
一心想走出农村去城市打拼,
也是他当时高考落榜后的真实想法。
那时他对未来的人生万念俱灰,
唯一给他带来慰藉和快乐的
就是每天干完农活儿,
趴在草垛上听《人生》的广播剧。
他说,那时就是路遥的《人生》
给他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勇气和光亮。
当时
小说《人生》家喻户晓,
路遥这个名字,
一时间也轰动了全国。
老百姓看得如痴如醉,
但人们更加关注小说背后
路遥的创作历程
他饥不择食寝不择地
每天写作八小时以上,一直持续21天,
当小说《人生》结稿时,
他双眼布满血丝,皮肤溃烂
整个人憔悴不已。
即使在这样极端困苦的创作环境中
路遥又坚持了六年的时间,
完成了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的创作
期间,他去煤矿体验生活,
干起最脏最累的活,
晚上回到简陋的宿舍
在油灯下坚持创作
身体严重透支
40岁的路遥,已两鬓斑白,
面色苍老,精神不济。
路遥自己也说,
那六年的时光,
像一个被判了徒刑的囚犯
在等待刑满释放的那一天。
这不是在完成一部书,
而是在完成我的人生。
这也许就是命运的暗示。
《平凡的世界》
尽管给他带来了中国文学的最高荣誉,
却也给他年轻的生命
无情地划上了句号。
很多人都认为,
孙少平的原型就是路遥,
实际上,他的命运更像他笔下的秀莲
为了心中执念在人生最好的年华
拼尽最后一口气。
今年,
路遥已故去三十年了,
但他像牛一样劳动
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
一直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直到现在,一些正在逆境中奋斗的人,
依然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共鸣,
获得慰藉
寻见自己的影子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
总是对他的创作心性
和个人生活进行无情抨击。
其实,我们在任何时候
都无需评判他人生活的对错,
就像无需评判路遥与林达的婚姻
情感和生活从来是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路遥写苦难,不沉沦;
写悲愁,不消极。
他的文字,
像黄土塬上沉淀的泥土,
似延河水岸吹过的清风,
倔强与质朴,深沉又热烈。
他是把写作当成了一种道义和责任,
当成了命。
他的笔尖从没有离开过
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他把对故乡和人民的情感
全部融进文字里
寄托在书中每个人物身上了。
就像他说得:“无论在生活中有多少困难,痛苦甚至不幸,
我们仍然有理由,
为我们所生活过的土地
和岁月而感到自豪”
如今,
路遥长眠在延安文汇山的怀抱里,
从这里可以
望见他故乡的方向,
也能看到他的母校,
山上松树枣树长得繁茂,
山下延河水潺潺流淌,
这里是路遥寻梦的起点,
又是他魂归的终点,
他应该是安息了。
感谢路遥,
用自己深重的苦难经历
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
应该往哪儿走,
让我们懂得人生在世
就应该像孙少安、孙少平一样去奋斗
像田晓霞、田润叶一样去爱。
作者简介
作者:知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被编入国家大学生精品课程新形态教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个人文集《越陌三千》。
主播简介
☆免责声明☆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