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悟中的人性之光
——评杨庆华文集《静悟流年》
向德荣

翻开杨庆华所著的《静悟流年》(2025年5月出版),仿若推开一扇神秘的时光之门,五十六载岁月的尘埃与星光裹挟着独特的气息扑面而来。杨庆华凭借细腻且极具感染力的笔触,精心编织出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相互交织的壮丽图谱,于平凡的烟火日常中淬炼出人性的璀璨光芒,在沉静的思索感悟里绽放出精神的熠熠光华。这部文集恰似一面多棱镜,不仅折射出个体生命坚韧不拔的成长轨迹,更映照出一个时代独特的精神侧影。而作者在后记中坦诚的创作初心,恰似为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核写下了温暖而深刻的注脚。
一、时空经纬中的生命长卷:从个人记忆到时代切片
从1969年沙洋农场简陋的芦席棚教室,到2025年充满科技感的数码时代铁兵家园,文集以一条横跨半个世纪的时间轴线,巧妙串联起校园、军营、故乡等多个充满故事的空间场域。在“沙洋过往”系列篇章中,作者生动勾勒出特殊年代的青春群像:少年们在积肥劳动中展现出的蓬勃意气,拉练路上与星月相伴的坚毅前行,学工岁月里机械轰鸣中的专注身影,每一个细节都深深藏着一代人共同的集体记忆。
军旅篇章则犹如一组鲜活的动态胶片,襄渝线掌子面飞扬的岩尘、围场农家昏黄的油灯、燕山月夜下浓烈的思乡之情,在“巴山秋雨夜”“虹起雨翻晴”等充满诗意的标题中,凝固成铁道兵精神的生动具象符号。这种“以个人史写时代史”的叙事策略,赋予历史以温度,使其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浸润着汗水与热泪的鲜活生命体验。
作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此后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曾任副巡视员,为副厅级干部 。如后记所言,作者刻意选取“上学、当兵和退休时段”的生命片段,避开“中间工作时期”,正是以质朴的笔触守护住记忆中最本真的情感质地,让时代的褶皱在个体的体温中慢慢舒展,呈现出别样的历史韵味。
二、他者叙事中的精神突围:善良底色与感恩哲学
《静悟流年》不同于传统自传以自我为中心的叙事方式,堪称一曲献给“他人”的深情赞歌。作者以谦卑的姿态退居幕后,将聚光灯毫无保留地投向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你”:有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教授,有用母爱温暖战士心灵的农家大娘,有行事干练如同“会行走的英纳格”的亲密战友,甚至还有大山深处默默坚守讲台的民办教师。
在“心中有话对你讲”的倾诉式书写中,发小的顽皮、战友的豪爽、师长的儒雅,都化作人性光谱中独特而绚丽的色阶。其中,对母亲的刻画尤为动人:“继承善良,知恩知足”的朴素教诲,“含辛茹苦操劳一生”的坚韧背影,特别写道“”成为贯穿全书的情感主线。这种“写别人即写自己”的创作哲学,与后记中“父母教的善良、教的知恩知足,视作我人生的底色”形成了深刻的呼应。作者并非单纯在书写“别人的故事”,而是以他人为镜,映照出自己对世间温情的珍视与追寻。正如他自谦“做不了别人,只能做自己”,却在对他人的凝视与书写中,悄然完成了对自我精神坐标的建构。
三、诗意书写中的情感磁场:信笔涂鸦里的生命自觉
文集的文学性巧妙渗透在每一个文字的褶皱之中。散文《外婆的汉阳门花园》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生动勾勒出旧时光独特的质感与韵味;诗歌《如梦令》则以“霜染鬓丝谁觉,笑看风云飘过”这般豁达的语句,深刻诠释出岁月沉淀后的智慧。作者善于在平凡的日常场景中捕捉诗意:挑堤时璀璨的星空、学工车间闪烁的弧光、军营里承载思念的家书,都在“虹起雨翻晴”的美妙意象中升华为极具美感的符号。
贯穿始终的温情基调,如“用心温暖别人的人,能感化每一个心灵”这样饱含深情的叩问,让文字成为情感传递的导体,引领读者在他人的故事中找寻到自己的影子。后记中自谦的“醉中逐月、雾里看花”,实则是一种大巧若拙的创作境界——摒弃功利性的雕琢,以“信笔涂鸦”的真诚直面内心,反而赋予文字直抵人心的强大力量。那些保留着“瑕疵”的旧作,恰似时光褶皱里独特的胎记,见证着一位写作者从“忙里偷闲”的随意创作到“自觉书写”的成熟蜕变。
《静悟流年》堪称微观人生的壮丽史诗。杨庆华以哲人的辩证思维、诗人的抒情特质、史家的纪实风格,在时光的河床上精心捡拾生命的贝壳。这些带着作者体温的文字,既是一代人珍贵的青春备忘录,更是一曲关于善良、感恩与坚守的人性礼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当我们感到迷茫与困惑时,翻开这本书,或许能在静悟流年的过程中,重新找回内心最本真的温暖与力量。正如作者在后记中不经意间流露的创作真谛:写作并非为了留存功名,而是“留个念想”,用文字守护住生命中那些“值得被记住”的温度,让善良与感恩,成为穿透岁月迷雾、永恒闪耀的璀璨星光。
写于2025年5月15日

槛外人 2025-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