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邦生口述,孔德平整理
主编:都市头条主编:张勇
出品:中国诗词艺术名家
创作基地
清朝拔贡吴堡李范的故事
讼师李范:为民请命的正义使者(故事一)
李邦生口述
孔德平整理
在吴堡李家塬村,有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李范。他是李举人后代,也是清朝的贡生。因其专写状子为老百姓打官司且从无败绩,被当地百姓雅称为“讼棍”。
李范生活在清朝,那个时期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普通百姓在面对权贵欺压、不公待遇时,往往求助无门。在吴堡地区,各种土地纠纷、权益争端不断,老百姓迫切需要一个能为他们发声、维护他们权益的人,而李范就成为了这样的正义代表。
李范自幼饱读诗书,凭借自身的才华考取了秀才功名,后恩赐拔贡。他深知百姓生活的疾苦,对那些不公平的现象深感愤慨。于是,他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识和对律法的了解,开始为老百姓撰写状子,踏上了为民打官司的道路。
每一个找到李范的百姓,他都会耐心倾听他们的遭遇。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会日夜钻研相关的律法条文,结合实际情况,精心撰写状子。他的状子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总能切中要害。有一次,村里的一位老农被恶霸强行霸占了土地,老农找到李范哭诉。李范详细了解情况后,不仅收集了相关的地契等证据,还走访了众多村民获取证人证言。在撰写状子时,他巧妙地运用律法,将恶霸的恶行一一揭露。最终,在公堂上,面对李范无懈可击的状子和充分的证据,恶霸不得不归还了老农的土地。像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李范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无数百姓讨回了公道。
从李范的事迹中,我们能看到他身上诸多可贵的精神品质。他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间,愿意为他们挺身而出;他敬业且执着,对待每一个案子都认真负责,力求做到最好;同时,他还具备坚定的正义感,不畏权贵,敢于与不公平的现象作斗争。
李范的行为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那些受冤屈的百姓来说,他是他们的救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在他的影响下,吴堡地区的社会风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也有所收敛。他的事迹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佳话,激励着更多人去维护正义。
李范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正义与担当的力量。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李范这种为民请命、坚守正义的精神,让公平与正义的阳光普照大地,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正的环境中生活。相信在他精神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行列中来。
注:李邦生,吴堡李家塬村人,陕西省十佳律师之一。
李范:山西写诉状(故事二)
王春育口述
孔德平整理
清光绪年间,在吴堡李家塬村,有一位名叫李范的贡生。一日,他在山西杏花村的一家酒家与朋友小聚,正把酒言欢之际,一位老妇人突然跪在他的酒桌前,苦苦哀求道:“李老爷,求求您给我女儿写张状子吧!”李范赶忙将老妇人扶起,关切地问道:“究竟有何冤枉之事?”老妇人望着周围众人,嘴唇动了几下,面露难色,欲言又止。李范一看便明白她有难言之隐,于是向酒家主人打了个招呼,便陪着老妇人走出了酒家。
刚踏出酒家大门,就瞧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满脸泪痕,呆呆地站在那里。原来,此男子的父亲竟做出有违人伦之事,调戏他的妻子。他那贤良的妻子坚决不从,却被恶父以“忤逆不孝”为借口赶出了家门。妻子不堪受辱,投河自尽,所幸被好心的路人从水中救起,捡回了一条性命。
李范带着这一老一少,来到了酒家旁的客栈。老妇人声泪俱下地将女儿的冤情诉说了一番。李范转向那男子,严肃地问道:“你父亲当真做出如此不轨之事?”男子悲痛欲绝地回答道:“那天夜里,我从窗窟窿亲眼看见的。”说罢,便抱头痛哭起来。这时,老妇人从郎中医馆把女儿领了过来。只见那媳妇眉清目秀,一进门便跪在李范面前,凄惨地痛哭起来。她满脸羞红,将公公的无耻行径以及逼她跳河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倾诉出来。
李范听后,二话不说,让那男子脱下身上的外袍。他拿起毛笔,在白里子上写下了二十个字,然后叮嘱道:“听我的,这字就是你们的护身符。只能给县官看,其他人绝不能看。”说完,便返回了酒家。
李范回到酒家,只见座上的几个人神色慌张,赶忙斟酒递上。原来,这几个正是那下贱公公找来的说客。那公公见儿媳跳了河,生怕娘家追究,便托人摆下这桌酒席,请李范出面调解此事。几个人一边斟酒,一边说着求情的话。李范淡淡说道:“不必客气了,酒不在多,此事我恐怕难以调解。”
后来,那下贱公公跑到县衙,将儿子媳妇说得一无是处。县官不明真相,信了他的假话,便提审被告当堂审理。原告在堂上花言巧语,搬出“忤逆不孝”之类的陈词滥调。被告夫妻俩只是哭泣,默默不语。县官见状,猛地一拍惊堂木,怒喝道:“你们俩是哑巴吗?为何一言不发!”这时,那媳妇颤抖着搂起丈夫的袍襟,泣不成声地说:“大老爷请看!”
县官定睛一看,只见袍里子上写着“妻如杨玉环,父似李隆基,家丑不外扬,袍涵告老爷”二十个字。两排衙役中也有不少人看到了。县官怒目圆睁,大喝道:“原告,睁开你的狗眼看看!”那作贼心虚的公公,看到这二十个字,只觉如芒在背,直戳心窝,两腿不禁颤抖起来,一时竟无言以对。
县官心中已有了决断,当即宣判:“原告触犯天理人伦之大法,重打四十大板!”随后问原告:“你可知为何要打你四十板?”原告答道:“不解。”县官说道:“因你犯法事实确凿,所以打四十板。若下次再犯,重打八十板,你可知道为何?”原告答道:“知道。”县官又问:“如何解释?”原告答道:“下次重犯就是两个四十,所以是八十。”县官点了点头,道:“知道就好!”随即下令行刑。众衙役早已义愤填膺,下手毫不留情,将原告打得皮开肉绽,甚至吓得他拉稀一裤,原告大喊求饶。县官威严宣称:“你敢乱人伦,法理岂容情。大堂之上我依法量刑,定要惩办你这无耻炒面之神!”
注:王春育是吴堡民间艺人。
最短判词(故事三)
王春育口述
孔德平整理
在汾阳城内,有一位富甲一方的富豪。他的大儿子不幸离世,年纪轻轻的儿媳自此成了寡妇。这儿媳不过二十岁出头,正值青春年少,怎肯从此独守空闺?1她心中萌生出改嫁的念头,可公公却坚决不允。公公满脑子都是“三从四德”那一套,觉得儿媳就该守节,严守妇道,于是想尽办法横加干涉。
儿媳不甘心就此认命,便找到善写诉状的李范,请求他帮忙将公公告上县衙。李范二话不说,大笔一挥,写下了一份仅有二十二字的呈子递交给县衙。呈子上写着:“豆蔻年华,失偶霜寡,翁尚在,叔已大。瓜田李下,当嫁不嫁?”
县官接过呈子一看,略作思忖,大笔一挥,只批了一个“嫁”字。这一个字的判词,成了历史上最短的判词,一时间传为佳话。
李范写状子向来以短小精悍著称,字数最多不超过三十个,一般都在十六字到二十余字之间。而且他写的状子百告百中,从未输过官司,在秦晋一带声名远扬,广为流传。
智斗恶管家,加倍偿还公道(故事四)
孔令海搜集
孔德平整理
在吴堡杨家沟,有这么一位村民,他跑到山西石楼县精心挑选了三十只肥羊,满心欢喜地踏上了回吴堡的归途。当行至离石县时,天色渐晚,他便在路边的一个村子里寻了处住处安顿下来。
谁能料到,夜里这群羊竟使足了劲抵开圈门,跑到地主家的麦田里糟踏了个不敢看。这一幕恰好被地主家的管家瞧见,管家那叫一个火冒三丈,当下就把羊全都扣在了马棚之中。
第二天,买羊人发现羊没了,赶忙四处打听,得知是被管家扣下后,便心急火燎地找到管家赔情道歉,好说歹说就想把羊群讨回来。可那管家就像铁了心似的,说什么也不给,非要买羊人赔偿不可。此时买羊人身上的钱花得就剩下点路费了,根本无力支付管家索要的高额赔偿。那管家也毫不留情,直接扣下了二十只羊抵账。买羊人有苦说不出,这哑巴亏吃得让他又气又恼,没几天就病倒在了床上。
这事不知怎么就传到了李范的耳朵里。李范向来是个爱打抱不平的人,得知此事后,他立刻捎话给买羊人,让其来找自己。买羊人见到李范后,一脸的愁容。李范却胸有成竹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莫要着急,我给你出个主意,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保管让这些恶人赔了夫人又折兵,加倍偿还你的损失!”
买羊人听了,虽然半信半疑,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依计行事。他从羊圈里牵出四只羊,来到宋家川渡口。渡河的时候,他竟支付了四十只羊的运输费,还拿到了船运发票。接着到了军渡,他又按照船运发票上缴了四十只羊的税,同样拿到了税票。
之后,买羊人把这四只羊赶到了上次住宿的那个村子里,依旧在那家店里歇脚。到了半夜,他悄悄把羊放了出来。这几只羊好似认得路一般,轻车熟路地直奔地主家的麦地,没一会儿,麦苗就被吃得所剩无几。羊自然又被那管家扣了去。
第二天,买羊人去讨要羊。管家趾高气扬地说这次是重犯,赔偿金可要得更多了。买羊人二话不说,如数交了赔偿金,还拿到了字据,随后便开口要把羊领回家。管家只还给他四只羊,买羊人却不依不饶,坚定地说:“我送来的可是四十只羊,一只都不能少!”
双方就此争执起来,管家指着买羊人的鼻子骂他胡说八道,还一把揪住他的领口,拉他到县衙说理。买羊人不慌不忙,从怀里掏出过河船运发票和纳税发票,理直气壮地说道:“大老爷,您瞧瞧,我清清楚楚带了四十只羊,他如今只还我四只,上次还讹诈扣了我二十只羊。这样的恶人,什么坏事干不出来,请大老爷为我做主啊!”
县老爷接过发票仔细查看,觉得证据确凿。再加上他也听闻过管家前次讹诈路人二十只羊的恶行,当下便信以为真。他一拍惊堂木,下令地主管家如数归还四十只羊,随后宣布退堂。
买羊人满心欢喜,由衷地赞叹道:“李范足智多谋,又爱打抱不平,可真是给咱穷人出了一口恶气啊!”
汾阳惩恶记(故事五)
孔令海搜集
孔德平整理
在山西汾阳这片土地上,恶势力横行的恶名由。。来已久。从古至今,汾阳都被这层阴霾笼罩,声名远扬,让人闻之摇头。遥想当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途径汾阳,竟遭遇变故,痛失心爱妃子,由此可见,清朝时期汾阳的民风之恶劣到了何种地步。
话说有一日,一位来自吴堡的车夫在汾阳的道路上赶着马车前行。那时的马车,车轮是用木料制成的,马车一动,那大木轮滚动起来,发出吱吱呀呀的刺耳声响,再加上轮子摆动时的隆隆声,隔着老远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正当车夫赶着车不紧不慢地走着时,突然,一条瘸腿的狗不知从哪里窜了出来,一头钻到了马车底下,可怜那狗瞬间就被车轮压死了。就在车夫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狗的主人像幽灵一般突然出现,挡住马车,死活不让走,随后便把车夫告到了县衙,要求赔偿。
车夫不敢耽搁,赶忙找到李范帮自己写了一份状子,递交给县官。县官接过状子一看,只见上面二十个大字跃然眼前:“车来如雷吼,路上躺死狗。如果是活狗,必定早逃走?”
县老爷看完状子,猛地一拍惊堂木,怒目圆睁,大声喝道:“你这个原告,分明是蓄意将死狗扔在路上,妄图讹诈过路车辆的银钱,还反咬一口诬告他人,来呀,重打二十大板,回去好好反省反省!退堂!”
一案两状奇事(故事六)
孔令海搜集
孔德平整理
在古老的传说中,吴堡有一人前往山西汾阳购得二十六只羊,而后踏上归程。谁料,在赶路途中,羊群闯了祸——它们竟吃了别人地里的麦苗。其实这事儿本不算严重,当时正值三九天,天寒地冻,不过是羊群里几只贪吃的羊按捺不住冲动,违背主人的意愿,跑到地头啃了几口麦苗而已。
可这地主人却心怀不轨,想借机讹诈钱财。他找到李范写状子,此时李范并不知晓被告的真实身份,便依照惯例着手书写。李范写状子向来简洁明了、一针见血。这地主人目不识丁,也不看状子内容,拿上便直奔县衙告状去了。
县官接过状子,只见上面写道:“羊吃麦青,如同拔葱。蹄刨鼻熏,连根拔净。”县老爷看完,顿时怒发冲冠,拍案道:“这还了得,快传被告!”
赶羊人听闻自己被人告到了衙门,也赶忙来找李范写状子。李范一听来人是吴堡口音,心中暗叫不好,懊悔自己一时疏忽,差点害了同乡。他略作思索,便又写了一篇十几个字的状子。然后安慰老乡道:“莫要害怕,这官司输不了。”赶羊人不识字,想问问李范状子上写了啥,李范却并未作答,只是让他把状子交给县太爷就行。
一个时辰后,县官派人将被告带到了大堂。县老爷质问赶羊人:“你的羊为何散放着去吃人家的麦苗?”赶羊人镇定回答:“我的羊没那口福吃他家的麦苗,请大人过目状子。”县官一看状子,上面写着:“三九天,地冻如铁。羊嘴上,不长板镢。”那字写得龙飞凤舞,一看便知和原告的状子出自同一人之手。县官不禁问道:“你们二人的状子是谁写的?”两人异口同声道:“李范!”
县官听后,分别在两份状子上写下同样的四句话,然后递给原告和被告,说道:“这官司我授权李范给你们评判私了!”那四句话是:“李范讼棍真是行,一案岂能两家赢。若是常接尔纸状,宁愿弃官做平民。”
注:孔令海系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吴堡县作家协会理事。


中央电视台CcTv授权:中国诗词艺术名家创作基地广安负责人: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