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畈:四姓共居的垸场密码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歌
刘家畈的晨光里,藏着四个姓氏的根系。当你踩过刷黑的村道,路灯杆上“刘鲁周王”的旧门牌仍在风中轻晃,像在诉说一段被炊烟熏暖的拓荒史。
一、看守棚里的先民足迹
母亲提到的鲁家看守棚,原是山林契约的活标点。百余年前,鲁家先祖背着竹篓,在鄂东丘陵间寻得这片藏风聚气的谷地,用松木搭起第一座草棚。棚顶的茅草吸饱了雾岚,火塘里的板栗香漫过山坡,直到王氏挑着箩筐叩响棚门——那对绣着“王”字的灯笼,至今还挂在祠堂偏房,照亮过两家人合种油茶的晨昏。
父亲说的王氏屋场,原是另一处看守棚的胎记。王家祖先用铸铁犁头在土坷垃里刻下姓氏,棚外的皂角树年轮里,至今嵌着半枚锈蚀的铜锁——那是两姓合修水渠时,用“同饮一井水”的盟誓锁上的。刘家畈的“刘”字,最初不过是草棚立柱上的刀刻记号,却在开垦第七垄茶园时,被晨露泡发成了地名的雏形。
二、姓氏共生的时空褶皱
解放那年,周姓人家从湖咀迁徙而来,竹筏上载着祖祠的神位和半袋菱角种。四姓人在晒谷场合种第一亩水稻时,牛铃声惊飞了草棚上的麻雀,却惊醒了深埋地下的共识:鲁家的猎枪、王家的犁、刘家的茶篓、周家的渔网,在田埂上摆成了共生的卦象。
垸场周边的祖坟山是活着的族谱。鲁家祖坟前的野菊,总比别家开得早三日,据说是先祖埋锅造饭时撒落的菊花种;王家碑刻的“耕读传家”四字,被风雨磨出包浆,却清晰映着刘家阿公教周家孩童识字的身影。四姓人嫁娶时,迎亲队伍必绕祖坟山走三圈,让青烟与香火在松枝间缠绕成解不开的结。
三、现代化垸场的文明新章
如今的刘家畈,草棚早已化作青砖黛瓦,但看守棚的基因仍在生长。村头的文化广场下,埋着当年四姓人合挖的蓄水池,泵出的清水浇亮了太阳能路灯;老茶山上,鲁家后人的民宿与周家的生态农场比邻而居,游客采摘时,能听见王婶用刘家方言教孩子们辨认板栗刺球。
最妙的是清明祭祖:刘姓的艾粑、鲁姓的熏肉、周姓的菱角米、王姓的糯米酒,在祠堂供桌上摆成四方食阵。年轻人用无人机航拍祭祖盛况时,镜头里的垸场像枚绿宝石,四个姓氏的屋舍如宝石切面,在阳光下折射出共同的光泽——那是拓荒者留在地脉里的密码,是草棚烟缕织就的血脉经纬,更是四姓人把“各自为生”种成“共饮一渠”的生命传奇。
当暮色漫过茶山,路灯次第亮起,某个窗口飘出的楚剧唱腔里,依稀能听见百年前草棚里的夜话。刘家畈的故事从不是单姓的独奏曲,而是四姓根系在时光土壤里,共同谱就的合奏曲——每道年轮都刻着“随山就水”的生存智慧,每个屋檐下都藏着“埋坟住人”的文明哲学,最终在鄂东丘陵间,长成了一棵枝桠交错的参天大树。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