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简介
岳麓书院
2025年03月12日 15:36
湖南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历元明清各代兴学不辍,1903年改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改国立湖南大学。目前,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绵延千年的教育、研究传统在此赓续。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缩影。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颁书赐额。南宋时,张栻主持教事。其间朱熹自闽来访,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首开书院会讲先河。元明时期,书院屡有兴废。至明中后期,阳明心学和明代实学相继兴起,书院亦成其光大之所。到清代,书院又成为实学与考据学研究、传播的重要基地。
从宋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到清代“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开放自由的治学精神代代流传,先后涌现出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黄兴、蔡锷、陈天华、杨昌济、蔡和森、邓中夏、李达、毛泽东等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
目前,岳麓书院已经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拥有中国史、哲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哲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史、哲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文物与博物馆学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设有历史学、哲学2个本科专业,承办湖南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
岳麓书院现设有历史学系、哲学系(宗教学系)、考古学系3个教学机构;入选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2011协同创新平台“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获批湖南省重点研究基地(机构)4个(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中国四库学研究基地、书院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湖南省重点学科1个(中国史);拥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10余个。现有专职教师80余人,其中教授3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多人入选人才计划名录。
近年来,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项、重点项目12项;获国家重大学术文化工程项目1项;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获教育部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获国社科及教育部一般、青年和后期资助项目100余项;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作品1部;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8项;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自 2009年开始,岳麓书院根植中国传统,实施独具特色、多维融通的“书院制” 育人模式,获高等教育(本科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岳麓书院与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汉堡大学、海德堡大学、伦敦大学、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等20多所海内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还通过举办“华人国学大典”“岳麓书院讲坛”等系列活动,面向社会公众组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700多场,获得千万人次关注和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总书记提出了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命题和论断,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他表示对岳麓书院一直心怀牵挂,对岳麓书院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影响很有感触。
(截至2024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