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拾荒者”赵晓林
严 民
“拾荒者”也就是俗称的捡垃圾、拾破烂的,靠在路上街边捡来的废品维持生计。俺说的这位“拾荒者”可不穷,人家是《济南日报》首席记者,专门从故纸中淘宝,是济南知名的古籍旧书、尤其是济南历史文献的收藏者。
经常看微信公众号“不是崩没根儿”的朋友会注意到,几乎每篇都配发了珍贵的老照片,为拙作增光添彩。而这些老照片提供者都是赵晓林,说来我和他早就是忘年交啦。
最初与晓林相识,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众所周知,我父亲严薇青教授是国内著名学者,他于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受系主任胡适先生影响,开始研究《红楼梦》,在时年24岁、大学三年级时完成了《关于红楼梦作者家世的新材料》。1936年这篇论文发表于济南出版的《时代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封面为胡适手书题签。由于年代久远,且经过时代变迁,我没见过这本杂志。不料晓林是有心人,从旧书海中寻到了《时代青年》,拍下封面发给我,由此我们开始交往。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人,虽然比晓林年长20岁,但由于我们同是济南历史文化研究与写作者,便成了忘年交。
他每逢收集到有关资料都乐于和我分享,还记得初次去他家,所带给我的震撼!

那时他的住宅只有两室一厅。进门后闯入眼帘的房间就是书房:从地面到书架至房顶都堆满了书,几乎无立足之地,中间只有一条很窄的“通道”。更惊人的是卧室也有一排拔地而起高约一米的“书墙”,床头两侧的立橱里排滿了书,床下还塞满一梱梱旧报纸等资料……只有在十来个平方米的厨房里,才能让我在饭桌前落座,喝茶聊天。
聊起藏书,晓林说和他喜欢读书有关。小时候他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是铁路工人,要养活一家人。那时候,晓林所读之书大都是借阅而来,直到18岁那年上班有了工资,才有了买书的自由和快乐。
1988年,晓林进入济南日报社工作,每月工资只有100元,除去生活费,剩余钱并不多,只能买一些文学杂志和小说类的二手书看。英雄山和新市场等几处旧书摊是他常去的地方,后来他听说中山公园北门东边有家济南古旧书店,便找寻而去。在这里,晓林看到了很多线装书和民国旧书,让他沉迷其间。那时常来这店的都是年龄较大的老顾客,所以不到二十岁的晓林很快引起了店员们的关注。他们觉得这个年轻人勤奋好学,对旧书很是痴迷,即便买不起价格较贵的书,也会多问多学。于是,在书店老师傅的指点下,晓林很快学到了线装古籍书和民国旧书的版本知识,购买了许多济南地方文献,为日后研究济南历史文化,建立起随手可取的“宝库”。
2000年左右,晓林因文笔不错,被调入报社文体部做编辑、记者。这使他有了更多外出机会,抽空便去英雄山、渤海市场、成通文化市场、中山公园、药王楼古玩市场等书摊穿梭,也和很多摊主成了好朋友。他们得知晓林的需求,有了相关的旧书、资料都会给他留下,使他的各类收藏快速增多。其中不仅有民国时期的新文学版本,也有鲁迅等名家的著作可以列为珍本,包括少见的毛边本等,成为他重要的藏书专题……
常去晓林家,自然结识了他的妻子李继红。当年她30来岁,圆脸儿大眼睛,一笑俩酒窝,儿子才三岁。我问她支持晓林买书么?她笑道:“他从来不乱花钱,就买书这一个爱好。俺家的钱放在抽屉里,谁用谁拿。他买书俺不管。”好一个“俺不管”,这才默默支持和成就了今日的藏书者赵晓林。
晓林的藏书究竟有多少册我不知晓。但有两件事给我的印象深刻。2011年《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后人刘德隆先生来济南,我带他去看晓林珍藏的“老残”版本,大约有150种。刘先生惊叹有些版本他还是第一次看到,可见晓林收藏之多、之少见。
因为我父亲是济南“五三”惨案亲历者,所以家中有些相关资料,但晓林的有关收藏还是让我大吃一惊!2018年5月,济南博物馆举办纪念“五三惨案”文献展,展出的近百件有关“五三惨案”的文献、资料都是由晓林提供。其中,还展示了很多日寇惨害残杀济南百姓图片,是从日本和平反战者手中网购得来,亦有当年美英等国对此报道的报纸、期刊等拍照。由此可见,他的收藏范围己走出济南,跨越国界……
近10多年来,赵晓林先后出版了《故纸中的老济南》《济南府镜像》《山东黄河文献知见录》等专著,还与有关单位合作印制了《济南百年街巷图说》,为济南留下了珍贵的文史记录。而这些著作的资料所得,源于他不断从故纸中收藏挖掘而来——称他为“故纸拾荒者”不为过吧!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