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文化,犹如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对于社会治理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根基。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地强调,需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协同发力,以此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这一重要论述,犹如一盏明灯,深刻地揭示出文化在社会治理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支撑性的关键作用,为我们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根本遵循。
文化基因,宛如孕育基层和合之治的肥沃土壤。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与重心,基层治理的成效优劣,直接关联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基层治理智慧,例如那“六尺巷”所承载的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高尚精神,便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无比珍贵的文化滋养。
在安徽安庆桐城市黄甲镇水岭村,当修建新路之际,曾因土地问题而引发村民之间的激烈争议,首次村民会议更是不欢而散。然而,村党总支书记章生权从“六尺巷的故事”中获得了深刻启发。在第二次村民“说事会”上,他以这一故事巧妙开场,真诚地亮出家底、掏尽心窝,并为每家每户量身定制了补偿方案,郑重承诺若修不通路则由村里承担损失。村民们被干部的真诚诚意深深打动,纷纷表示愿意积极配合,甚至主动提出减少补偿额度。最终,新路得以顺利开工,村庄也借此契机开启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成功引进了香菇产业,村集体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
自 2021 年开始,桐城市大力推广社会治理的“六尺巷工作法”,将“六尺巷”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深深融入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关乎发展的重大事务,还是邻里之间的琐碎小事,都通过“说事会”的形式进行充分商量与解决。这种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治理方式,让基层治理更具深厚底蕴,也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与此类似的,安徽黄山的“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山东曲阜的“和为贵”调解室、浙江台州的“和合街区”等,都是对和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文化动力。
文化之声,恰似滋养城市善治根系的清泉。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对城市的发展质量以及居民的生活品质产生着深远影响。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文化发挥着凝聚人心、引领风尚、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
在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脱颖而出。这支宣讲队伍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等组成,他们紧密结合自身的丰富经历,向市民们生动地讲述历史、党的创新理论以及城市所发生的令人欣喜的变化。成立近 5 年来,该宣讲汇累计开展了超过 3000 场宣讲活动,线上线下的听众累计约达 100 万人次。为了更广泛地传播党的理论,“老杨树宣讲汇”还积极开启了网络直播,犹如将“文化的种子”撒向了全国各地。在一次面向快递员的讲座中,宣讲人的深情发言深深打动了台下的听众,多名快递员当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老杨树宣讲汇”将根深深扎进基层的土壤之中,凭借着接地气、有生气、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大众话语,成功打通了党的创新理论通向群众的传播路径,为城市治理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以那“一尺讲台”为圆心,将宣讲活动延伸至城市的各个角落,犹如架起了社会治理与基层实践之间的坚固桥梁,成为城市治理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文化活动,宛如凝心聚力共筑家园的有力纽带。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极大地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营造出和谐美好的家园氛围。
在青海省西宁市文亭巷社区,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社区内拥有书法、舞蹈、曲艺等多个文艺团队。其中,“歌之缘合唱团”的成员来自不同的民族,大家通过共同唱歌的方式,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培养了深厚的感情。65 岁的藏族老人卓玛才仁退休后常住西宁,在加入合唱团之前,时常感到孤独寂寞,而如今在合唱团中,他找到了归属感。合唱团的负责人王红梅表示:“唱歌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方式,大家在其中其乐融融。”
文亭巷社区还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到社区的文化节庆活动之中,通过精心选树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我们的节日”“百家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力打造出各族群众一家亲的和谐家园。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拓宽了政策宣传的覆盖面,让社区治理更加深入人心。
文化,乃是社会治理的灵魂所在,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源泉。从基层乡村到城市社区,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强大的力量,孕育着和合之治的美好愿景,滋养着善治根系的蓬勃生长,凝聚着家园共识的坚实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让文化在社会治理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筑牢坚实的文化基础,让文化的光芒照亮社会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编辑:都市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