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负债200万”到“国资传承”:一位女企业家的民生情怀与时代抉择
编者按:
当一位企业家在企业巅峰时选择“交棒”国资,放弃个人财富神话,转而将30年心血注入城市民生的根系,这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商业智慧,更是一种超越利益的时代自觉。曹世如的故事之所以值得品读,在于她用行动回答了一个深刻命题:民营企业的终极价值何在?
从负债200万到年营收破百亿,她用“五分钟便民圈”编织起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从拒绝资本扩张到主动融入国资战略,她将“个人企业”升维为“民生公共资产”。在中南海的川味货架上,在疫情期间24小时亮灯的门店里,在助农增收的供应链中,红旗连锁早已超越了商业载体的范畴,成为连接千万家庭的情感纽带。曹世如的抉择,是对“企业家精神”的重新定义——真正的商业领袖,既要在市场浪潮中劈波斩浪,更要懂得将企业根系深扎时代土壤,让商业价值与民生温度同频共振。
这起看似“套现”的交易,实则是一场关于责任的接力。当国资接过红旗连锁的方向盘,我们看到的不是产权的简单转移,而是民营企业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市场化机制激活国企资源,民生底色赋能企业转型,最终实现“1+12”的社会价值增值。曹世如的故事,为中国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唯有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所需、人民所盼,才能在时代变革中书写永不褪色的商业传奇。
商业的最高境界,从来不是财富的累积,而是成为“时代的受托人”。愿更多企业家从这则故事中汲取力量,让商业文明在责任与担当的浇灌下,绽放出更温暖的光芒。
从“负债200万”到“国资传承”:一位女企业家的民生情怀与时代抉择
张庆明
商业长河奔涌向前,总有人以非凡的勇气与格局,在浪潮中镌刻下属于时代的精神坐标。曹世如,这位从国企改制浪潮中走出的川渝女性,用30年时光将一家负债200万的副食品公司,打造成年营收破百亿、服务3000万四川人的“民生地标”。当企业巅峰之时,她却以5.5亿套现、交棒国资的抉择,书写了一曲超越个人利益的企业家精神赞歌,让商业故事有了温暖而厚重的注脚。
一、创业维艰:从“17人下岗团队”到“中南海的四川味道”
1999年的成都,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红旗商场副食品公司因亏损200万面临改制,38岁的曹世如带着17名下岗职工接过“烂摊子”。没有启动资金,她抵押房产贷款;不懂零售管理,就蹲守门店观察顾客需求。2000年,第一家“红旗连锁”便利店在成都玉林社区开业,面积不足50平米,却精准抓住城市烟火气的核心——“让居民下楼就能买到热馒头、应急药、新鲜菜”。她首创“五分钟购物法则”,要求门店密度覆盖步行5分钟可达的生活圈,20年间,3300多家直营店如毛细血管般渗透成都街巷,连中南海都发来邀请:2010年,红旗连锁作为四川特色零售代表入驻,为首都机关提供川味粮油、郫县豆瓣等商品,成为地方品牌服务国家政务的罕见案例。
2012年,红旗连锁在深交所敲响上市钟,成为A股“便利超市第一股”,打破了外资便利店对中国市场的垄断神话。其“全直营”模式曾被质疑“扩张太慢”,但曹世如坚持:“加盟店可能赚钱更快,但品控一旦失守,丢的是老百姓的信任。”这种“笨功夫”换来了扎实的根基——2022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101.5亿元,账上现金15.2亿元,无一分银行借款,利润率连续5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二、巅峰交棒:当“个人企业”升级为“城市公共资产”
2023年12月,红旗连锁公告称曹世如及其家族将6.91%股份以5.52亿元转让给四川商投,放弃剩余股份表决权,国资持股16.91%并取得控制权。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为何在企业“现金为王”时选择“拱手相让”?
翻开曹世如的笔记本,字里行间透露着清醒:“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3000多家门店24小时营业,政府调度保供物资,我们一天配送10万份民生包。那时我就明白,红旗连锁早已不是我的‘私有财产’,而是城市应急保供的‘生命线’。”四川商投作为省属国企,拥有覆盖全省的冷链物流网络和农产品集采优势,接手后迅速启动“川货出川”计划:凉山的沃柑、阿坝的牦牛肉通过红旗供应链直供全国,2024年上半年助农销售额同比增长40%;在乡镇市场,新增500家“乡村振兴店”,既解决农产品上行难题,又让农村居民买到平价日用品。
交棒不是退场。曹世如留任总经理,每天仍会巡查门店:“现在去社区,大爷大妈会说‘你们归国家管了,我们更放心’。这比我个人赚多少钱都高兴。”2024年12月,她辞去董事长职务,新任董事长袁继国来自四川商投,带来国企管理经验,却保留了红旗连锁的“民生基因”——24小时营业率保持100%,社区团购坚持“零差价”,疫情期间首创的“便民服务站”升级为“社区生活中心”,新增代缴水电、快递代收等18项服务,成为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三、精神传承:从“商业领袖”到“时代受托人”
在红旗连锁总部,一面“民生墙”记录着企业30年的担当:2008年汶川地震,首批物资送达灾区;2022年成都疫情,2000名员工驻守门店45天,保障1200万市民生活物资;2023年暴雨灾害,门店成为临时避难所,累计接待群众3万余人次。这些“不赚钱的事”,正是曹世如眼中企业的核心价值:“当老百姓在断电时能买到蜡烛,在深夜能买到退烧药,这就是红旗连锁存在的意义。”
交棒国资后,这种担当有了更强大的支撑。四川商投注入10亿元建设智能物流园,实现“线上下单、30分钟达”的应急配送网络;与省农业厅合作建立200个农产品直采基地,既稳定菜价又助农增收。曹世如的办公室里,始终摆放着1999年创业时的第一把算盘,算珠上刻着“民生”二字——这是她对自己的警示,也是对企业的期许。正如成都一位老市民所说:“红旗连锁换了‘东家’,但门口的包子还是热的,店员还是喊你‘孃孃’,这就够了。”
结语:商业的最高境界是“与城市共生”
曹世如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她重新定义了企业家的成功:不是财富榜单上的数字,而是能否成为“时代的受托人”。当她将30年心血化作连接民生与国资的桥梁,当红旗连锁从“个人企业”升级为“城市公共资产”,展现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精神觉醒——从“谋生”到“谋势”,从“逐利”到“担当”,最终让商业文明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
在成都街头,红旗连锁的橙红色招牌依然醒目,清晨的豆浆热气蒸腾,傍晚的便民服务台前围满居民。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注脚:真正伟大的企业,从来不是冰冷的商业机器,而是扎根土地、温暖人心的“城市合伙人”。曹世如的抉择,为中国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范本——当个人奋斗融入国家战略,当企业价值对接民生需求,才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永不褪色的传奇。
《赞曹世如》
蜀女创业担万债,千店成网便民怀。
巅峰转舵国资继,一片橙旗暖世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