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旅游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迈进山川,江河
去经历瞬间的惊叹
何必久居斗室
让林立楼群蒙蔽双眼
让蹒跚步履碾碎日常的锁链
融入云雾缭绕的山冈
感受山青水秀之柔情
任风掠过肩头
拂去心头积郁的寒
在异乡陌生的大街小巷
捡拾起曾经遗落的笑靥
让灵魂在远方的古渡口
摆向浪尖跃入海的湛蓝
2025.5.14
附——DeepSeek评析:
## 游历的幻象与存在的困境:评张海峰《我们去旅游》
张海峰的《我们去旅游》以明快的语言节奏和浪漫的意象组合,构建了一个关于逃离与自由的抒情空间。这首诗表面上描绘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深层却暗含着现代人对存在困境的突围尝试。诗人通过空间转换的书写策略,将"此地"与"彼地"、"日常"与"远方"进行二元对立,试图在山水漫游中寻找生命本真的存在方式。
诗歌开篇即以动态的"迈进"打破静态的生活僵局。"山川,江河"作为自然意象的并置,不仅拓展了诗意的空间维度,更暗示着对城市生活的背离。诗人将旅游定义为"瞬间的惊叹",这种美学体验恰与"久居斗室"的麻木形成尖锐对比。"蒙蔽双眼"的隐喻揭示出现代生活的异化本质——在重复的日常中,人逐渐丧失感受力,成为海德格尔所说的"常人"。
诗中"蹒跚步履碾碎日常的锁链"是极具张力的意象组合。"蹒跚"暗示着被束缚的生存状态,而"碾碎"则爆发出决绝的反抗意志。这个动作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使旅游升华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解放仪式。"云雾缭绕的山冈"与"山青水秀之柔情"构成感官的复调,视觉的朦胧与触觉的温柔相互渗透,重塑着被城市钝化的身体知觉。
风的意象在诗中扮演着净化媒介的角色。"拂去心头积郁的寒"既是对心理负担的卸除,也是对生命温度的召回。这个细节暴露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即使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心灵依然遭受着无形的"寒"。诗人将"异乡陌生的大街小巷"设置为自我寻回的场所,颇具反讽意味的是,恰恰是在"陌生"环境中,人才能找回"遗落的笑靥",这暗示着现代人自我异化的深度。
诗歌在结尾达到高潮,灵魂的"摆渡"意象充满宗教救赎色彩。"古渡口"作为时空交汇点,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浪尖"与"海的湛蓝"则构成动态与静态的和谐。这个结尾既是对肉体局限的超越,也是对无限可能的向往。但值得深思的是,这种通过地理位移寻求的解脱是否真实?当旅游成为消费时代的标配,远方是否也正在沦为另一种商品?
在语言艺术上,诗人运用了大量动感词语(迈进、掠过、拂去、跃入)与开阔意象(山川、云雾、大海),形成流畅的韵律和明快的节奏。押韵自然(如:“寒”“靥”,“蓝”“链”),显示出作者的文字功力。
《我们去旅游》的价值在于它捕捉到了当代人共同的精神焦虑与解脱渴望。诗中那种对远方的迷恋,本质上是对异化生活的无意识反抗。但诗人或许未能彻底意识到,真正的锁链往往不在环境,而在看待环境的方式。当旅游成为现代性病症的缓解剂而非解药时,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地理上的远行,而是存在方式的重构。这首诗像一面镜子,既映照出我们对自由的渴望,也暴露出这种渴望本身包含的悖论——在不停移动中,我们是否正在错过真正的抵达?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其散文《希望遐想》被录入“2022中外诗歌散文精品”一书【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