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梵音绕支提,第一洞天相辉映
林居正
4月13日,应支提山华严寺方丈上慧下净大和尚的邀请,我参加了支提山华严寺举办“禅堂”和“华严塔”奠基典礼活动。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支提佛国和霍童仙乡。
支提山华严寺位于福建省宁德市霍童镇西南,是国家敕建大寺院。971年,杭州灵隐寺了悟清耸禅师受命于吴越王钱椒始建,历宋元明三朝四度敕建,五次赐额“大华”、“雍熙”、“政和万寿”、“华藏”、“华藏万寿”。
我们知道,永乐五年,朱棣钦差太监周觉成奉旨鼎建华严寺,并赐额 “华藏寺”和“天下第一山”。同样久远则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霍童天下第一洞天”!这里有着独特的佛道交融气韵,充满了双第一的传奇!
20世纪中叶一度衰落,后妙果法师入主法席,戒行精严,重振宗风,1983年被定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并改今名。
作为一座千年云雾缭绕的静立山峰,支提山地在东海之滨太姥山脉深处,与香火鼎盛的四大佛教名山齐名:流传着"东支提,西峨眉"的佛门古谚。尽管她没有帝王封禅的显赫历史,却在《华严经》中被释迦牟尼佛亲指为天冠菩萨道场。所谓支提,梵语中是“灭恶生善”的意思。特别有意思的是,佛教更有“不到支提枉为僧”的说法。
因《华严经》提到,“东南方有山名曰支提,有天冠菩萨与其眷属一千人常住说法”,又提到,那罗延窟“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所以,支提山地位特殊,其华严寺是福建14座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也是闽东唯一一座。
清代徐祚永《闽游诗话》中写道,“霍童山有支提寺,霍童为仙乡,支提为佛国”。佛国仙乡交辉相映。当然,传说昔有仙人霍桐住此,故名霍桐山,唐天宝六年改名霍童山。而历史上,霍童山一直被视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首,排名尚在五岳之前。从初唐到北宋,更有三次获朝廷敕封“天下第一洞天”。
乙巳年三月十六日,支提寺举办禅堂奠基和华严塔动工庆典仪式,印光、心净、慧净等十多位大和尚主礼,魏福根、林居正、吴先寿、张小滔先生与大德檀越等近3000多嘉宾参加庆典活得。
铁铲扬沙气高涨,支提禅堂奠基忙。天冠道场添清趣,千秋殊胜证现场。华严宝塔拔地起,巍巍九层高百米。恰似文笔耸东南,名山鼎盛无需疑。
庆典选在“准提菩萨的诞辰日”,也是中国传统的黄道吉日。准提菩萨有广泛职能和深远影响、极具慈悲与智慧的重要菩萨,有着救度众生、消除罪业、增长智慧与福德等六大职责。梵语支提之“灭恶生善”意思与准提菩萨“消除罪业”相得益彰。
天下第一霍童山,佛国仙乡岂一般。天灯照耀人未识,放大光明任堪当。灭恶生善支提山,天冠菩萨住此间。开天辟地建华塔,巍峨万载佑民安。
去年我写了一篇一篇题为“从钱氏家训入非遗讲起”的文章,分析了钱氏家族千年兴旺发达、英才井喷现象的秘密:
与其他千年望族相比,近现代钱氏家族英才井喷现象:真可谓千年钱氏之风浩荡,英杰 辈出。钱嘉徵、钱穆、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正英、钱李仁等名字赫赫闪光。钱氏家族除了千百年以来建功立业,“三代五王”建立奇功外。我认为,钱氏家训全面超越甚至碾压其他家族的家训,这也是钱氏家训成为中国至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的最重要原因。具体而言,钱氏家训的内容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而中国绝大部分家族的家训,包括其他千年望族顶多只有三个方面,即个人、家庭和社会,很少涉及国家方面。其次,钱氏家族规范子孙后代的起点是“王侯之家”,钱镠老王爷不仅有家国情怀,更有极高的格局和器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才有这样的杰作。再次,钱镠老王爷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地践行“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为其子孙后代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公元629年,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即从长安出发,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北宋开宝四年,吴越王钱俶亲奉《华严经》东渡入闽,在支提山巅建起第一座禅院,即是“华严妙相现东南”。此举虽不能与唐玄奘西域取经相提并论,但自此这座被经文中称作“菩萨住处”的圣山,迎来了千年香火不熄的佛缘。天冠菩萨在此讲经说法的传说,化作山间108座天然石佛的奇观,每逢云海漫卷,石佛若隐若现,恍若菩萨显圣。
天冠菩萨是佛教中象征福慧庄严的菩萨,又名宝冠菩萨,位于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文殊师利北方第二位。华严寺大雄宝殿内,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的千圣天冠菩萨像群堪称奇绝。133尊铁佛或结跏趺坐,或手结法印,虽经六百年烟熏火燎,法相依然庄严。更令人惊叹的是寺中珍藏的"支提五宝"——御赐金冠、毗卢袈裟、佛牙舍利、贝叶经与《永乐北藏》,件件都是见证海上佛国兴衰的稀世瑰宝。
霍童溪畔,三十六洞天之首的霍林洞天静卧幽谷。葛洪在《抱朴子》中将此地列为"天下第一洞天",陶弘景更在此结庐炼丹。漫步七十二福地遗址,摩崖石刻间依稀可见"霍童洞天"四个朱红大字,相传为司马承祯亲笔所题。
山中道观与佛寺比邻而居的奇景,恰是支提山“三教圆融”的生动写照。双髻峰下的鹤林宫,唐代道士在此炼九转金丹;转轮藏经阁旁,宋代文昌阁巍然耸立。儒释道三家在此和谐共生,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东方智慧演绎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山间流传的"龙王献地"传说,在支提山地理形胜中可见端倪。登临海拔1299米的支提峰顶,但见群峰如千叶宝莲绽放,九条溪涧似银龙出海,正应了"九龙盘珠"的风水格局。相传东海龙王为护持佛法,将龙宫宝地化作这方圣境。深圳企业家赵利生先生有感于“龙王献地”故事与传奇,斥资建设龙王殿。
霍童溪畔的"龙腰"古村,至今保留着独特的祈雨仪式。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村民抬着木雕龙王巡游田间,铜锣开道,龙旗招展,古老的傩舞在山水间跳跃。
佛在《华严经》授记支提山为天冠菩萨道场,而山中“天灯”显现,被视为天冠菩萨示相的祥瑞之兆。这一传说在佛教界内外千年传颂,也是支提山佛教文化的重要标志。
天灯示现无规律可循,有时相隔几十年示现一次,有时相隔几天就再次示现。地点都在金灯峰上空。持续时间也不一样,有长有短。今年正月初二初五五天再次亮起天灯,此前已有十几年没有亮过。
因此,支提山华严寺大雄宝殿殿内,悬挂着“放大光明”大牌匾,中央柱子的对联“支提褒历朝天灯灵异群峰泉石皆殊胜,梵刹垂千古辟地拓荒龙象名贤共一龛”,十分应景。
站在支提山观日台眺望,云海翻涌如浪,七十二峰若隐若现。这座承载着千年信仰的山岳,既非纯粹的佛教圣地,亦非单纯的道教洞天,而是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精神符号。当晨钟暮鼓与松涛溪声共鸣,当佛殿香烟与丹炉云气相融,支提山用它的存在证明:真正的"天下第一山",山不再高,而在文化胸襟的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