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社会属性,难免不与人打交道,交道多了,自然有些就成了朋友。自少及长,朋友会越来越多。小时懵懂,并不深究他人德行品性,单纯是为日久相熟而成友。后来无论天各一方或者同居一城,沉思细审,发现许多人其实无法继续来往,于是渐行渐远。即便如此,少小时的朋友依然最为情浓意厚,毕竟那时大家彼此都无利益牵扯,故而情谊容易长久。进入社会,日渐明了世俗人情,方感情形大异于当初想象。人之相与,多有期待,并不似少时那般纯洁无瑕。彼此有用,是交往最为牢固而合理的逻辑。一旦不能互予,单靠感情是很难维系友谊的。
所以,随着时位之移人,朋友名单也就在不断地更换,而核心圈更是随着需求的不同而重组。如果将这种现象视为正常的世情,或能泰然处之,如果不能完全接受,自会将此行为归为“势利”范畴。然而,这世界又有多少社会行为不可用“势利”二字解释呢?位高的人更受人尊重,财厚的人更令人侧目,不正是因为他们于我有可寄托之可能性吗?而平时我们在工作之余的应酬交游,难道更多地不是因为有所希冀图取吗?有几个人纯粹是因为忆往叙旧常聚常饮?当然,好酒者或是例外。
我问过不少人,其中包括那些长年组局燕聚者,他们虽云朋友多且广,却仍觉无枝可依,或许正是因为害怕孤独,才想以热闹的场景驱逐心中的荒凉。非唯平常人等觉得知己难寻,便是那些高层杰出人物一样感到交友不易。清和亲王爱新觉罗•弘昼曾苍凉感叹“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鲁迅先生亦曾书赠瞿秋白对联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交朋友看起来很容易,特别是现在,通信工具发达,手机一扫便加了好友,随时可以联络邀约。然而进了朋友圈,却未必都是朋友,前倨后恭或者前恭后倨者比比皆是,教人无所适从。如果能做到像阿庆嫂唱的那般“来得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那也没什么心理负担。要是看重人间情谊,而终又轻易失去,或者根本就没有获取真心,只是自己入戏太深,那就容易受到情感伤害。故要慎交惜交,宁缺毋滥。朋友少,最多是孤寂多,朋友烂,危害那就不可估量。
年轻时我也好交友,喜热闹。随着岁月渐深,期冀渐淡,深觉各种忙碌的无谓,于是收声敛形,遁迹一隅,慢慢喜欢上了独处和孤寂。应酬于我便是一种负担了,不是不想交朋友,实在是只想交朋友的人太少了。原有的一些朋友也因为彼此无寄托而疏淡了许多。庄子说得对,相忘江湖实在比相濡以沫要好得多。
实际上人到中年,成为朋友是件不容易的事。就像谈过很多次恋爱的人,会更加挑剔,稍稍不契合,便在心中自然竖起一道情感隔离墙。每个人的处世之道不同,交友方式亦各异。在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总结后,我得出并抱定一个基本的维系友谊之法,那就是是否做到始终如一。时位一旦变化就面目改换的人从此以后我会敬而远之,而对那些发迹之后仍然一如既往的人,我会更加敬重而引以为挚友。白居易曾在《放言五首•其三》中告诉过人们识人之法:“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此法甚佳,以时间的绵延来检验人的真假本性,观其得志前后的表现是否如一。白居易虽然是讽刺王莽而盛赞周公,用之作为检测朋友真伪之法则,真真可为交友提供切实有效之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