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激活"仁政"智慧:从民本思想到治理效能的创造性转化
孔孟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将"民"置于政治合法性的核心。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断,突破了同时代其他文明的等级观念,构建起具有东方特色的政治哲学。在当代国家治理中,这种民本思想可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但需完成三重现代性跃迁:
(一)从"牧民"到"共治"的治理逻辑转型
传统"仁政"强调"治民"如"父母抚子",暗含官民的等差秩序。新时代可借鉴《论语》"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智慧,构建协商民主机制。浙江"枫桥经验"的升级版本——"村民说事"制度,将"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左传·昭公六年》)的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基层协商结合,在2.0版中引入数字技术,形成"线上议事厅+线下评理堂"的共治模式,使"政者,正也"(《论语·颜渊》)的治理伦理获得技术赋能。
(二)德治与法治的有机融合新范式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的治理主张,与现代法治并非对立。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将"家庭为根"纳入国家意识形态,正是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的创造性转化。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增设"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条款,实质是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治理链条,嵌入现代法治框架,形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治理合力。
(三)"义利之辨"的现代经济伦理建构
孟子"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常被误解为否定功利,实则强调"以义制利"的价值排序。在数字经济时代,平台经济的"算法霸权"亟需伦理规制。可借鉴《周易·乾卦》"利者,义之和也"的智慧,建立"算法伦理审查委员会",在深圳、杭州等数字经济先行区试点"义利双元目标考核",要求企业年度报告增设"社会价值贡献表",将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理想,转化为可量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
二、在文明复兴进程中重构"君子人格":从个体修养到文化认同的系统升级
孔孟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深层塑造,在于其构建的"君子—小人"二元人格范式。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这种人格理想可转化为现代国民精神的培育体系,实现从"道德完人"到"现代新民"的创造性转化:
(一)"修身为本"的现代德育体系创新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理念,与现代公民教育存在天然契合。北京某中学试点"新六艺"课程:将"礼"重构为现代礼仪与公共秩序教育,"乐"转化为数字时代的情感表达训练,"射御"升级为科技创新与应急能力培养,"书数"拓展为跨学科思维与大数据应用。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传统教育目标,在STEAM教育框架下获得新内涵。
(二)"天下情怀"的青年价值坐标重构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的人生态度,可转化为新时代青年的"双循环"价值体系:在"内循环"中践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的为学之道,在浙江"青创农场"等实践平台,将"学而时习之"的传统学习观转化为"理论+实践"的双创能力;在"外循环"中弘扬"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的天下观,通过"一带一路"青年领袖计划,让当代青年在老挝"鲁班工坊"、沙特"智慧新城"建设中,展现"君子和而不同"的文明对话能力。
(三)"礼以节情"的网络文明建设路径
面对"数字原住民"的情感表达困境,孔子"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的诗教传统可提供解决方案。某短视频平台推出"新国风礼仪挑战赛",将传统揖让之礼转化为虚拟空间的互动符号,用户使用"万福""长揖"等AR特效参与话题,日均播放量超20亿次。这种将"克己复礼"的内在修养,转化为网络空间的仪式化表达,既延续了"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的文化基因,又创造了Z世代的新型社交语言。
三、在全球治理变革中贡献"孔孟方案":从区域经验到人类共识的价值跃迁
孔孟思想的"天下观"超越了民族国家范畴,其"大同""和同"理念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存在深层共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可通过三重维度的价值输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话语体系:
(一)"仁以为己任"的全球发展伦理建构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伦理扩展机制,可升级为"发展型安全"理念的哲学基础。在非洲疾控中心建设中,中方提出"健康丝绸之路"的"仁医"模式:不仅援建硬件设施,更建立"中医诊疗+公共卫生教育"的可持续体系,将"医者,仁术也"的传统理念,转化为发展中国家提升健康治理能力的实际行动。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比单纯的技术转移更契合"己欲立而立人"(《论语·雍也》)的伦理精神。
(二)"义战"思想与新型国际安全观
孔子"以战止战"的战争伦理,在当代可转化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俄等国联合举办的"和平友谊"反恐演习,始终遵循"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汉书·刑法志》)的传统战争哲学,演习结束后同步开展的民生项目(如为当地修建学校、医院),体现了"战胜而不以杀人为功"的东方智慧,与某些国家"唯武器论"形成鲜明对比。
(三)"和而不同"的文明对话新机制
孔孟思想的终极价值,在于其提供了不同于"文明冲突论"的另一种可能。在敦煌文博会设立的"孔孟与世界文明对话"论坛上,主办方创造性地采用"经史合参"的研讨模式:将《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与《吠陀经》"真理唯一,路径万千"、《古兰经》"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进行跨文明诠释,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对话范式。这种基于"通经致用"传统的文明互鉴,正在重塑全球文化治理的规则体系。
四、结语: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文明型国家的精神突围
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数字时代的"文明竞合",孔孟思想始终展现着"变"与"不变"的智慧:其"仁"的核心价值如同文明根系,深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其"礼"的制度设计则如枝叶,随时代风雨不断新陈代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我们既要警惕将传统思想简单工具化的实用主义倾向,更要避免陷入"以古非今"的文化保守主义窠臼——唯有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方法论,在国家治理中激活"仁政"的现代性,在个体成长中重构"君子"的时代内涵,在全球治理中贡献"和同"的中国智慧,才能真正实现从"文明古国"到"文明型国家"的跃迁。这种跃迁的本质,是让2500年前的轴心文明智慧,在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并存的21世纪,完成从"区域思想"到"人类共识"的价值升华,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东方方案——这,或许正是孔孟思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应有的历史担当。
实践案例索引
1. 浙江"村民说事"数字化治理模式(《光明日报》2023.05)
2.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与儒家伦理融合实践(《南洋理工大学学报》2022.03)
3. 某短视频平台"新国风礼仪挑战赛"社会影响报告(抖音大数据中心2023)
4. 非洲疾控中心"健康丝绸之路"项目评估(世界卫生组织2024)
5. 上海合作组织"和平友谊"演习民生配套工程成效(中国国防部2023)
6. 敦煌文博会"孔孟与世界文明对话"论坛成果集(敦煌研究院2024)
作者简介:卢闯,1968年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资深媒体人、财经时政评论员及《都市头条》认证作家、认证编辑(2025年5月14日认证)。其深耕文字创作三十载,在《读者》《青年文摘》等国家级刊物发表散文、时评百余篇,出版诗词文集《卢闯诗词文集》,以幽默风趣笔触解构生活万象,擅长将时政财经热点融入通俗叙事,形成“犀利洞察与轻松表达兼具”的独特风格。曾获2022年“吴伯箫”杯全国诗文大赛金奖、2023年“风雅颂”杯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兼具文学性与社会价值,被读者评价为“能在柴米油盐里看见时代浪潮,于嬉笑怒骂中洞见财经逻辑”。现居济南,笔耕不辍,持续以文字记录时代温度,传递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