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淄博)杨玉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认识了淄博市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也是诗人、作家的国承新老师。
恍若一瞬间,我们认识已经有15年了,时间一长,我们也亲切的称呼他国老。国老为人正直,爱憎分明,对朋友侠肝义胆,和邪恶势不两立。国老勤奋好学,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上百首诗歌,出版了十多部作品集。“国老”的爷爷国树棠是清朝增生,民国时期教书育人的私塾先生,曾经在回家的路上捡到500现大洋,四处寻找失主,在张贴告示三年无人认领后,悉数捐出,并变卖自家老宅一处,在范阳河上修建大红石桥两座,方便乡亲出行。后来淄川县井家河沈姓东家感其情怀,赠与他百亩土地,他依然不为所动,婉言谢绝。国树棠先生的义举成为了当地尊重和学习的榜样。周村区萌水镇人民政府在萌山文昌阁立国树棠先生功德碑进行鸿扬,并引起一些地市级省部级领导关注,先后发贺信题诗并相继前往观瞻。
到了“国老”(国承新)这一辈,他很小的年龄父母就因病双亡,他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由于家徒四壁,人多粮少吃不饱,受不了委屈,曾离家出走,流浪到淄川,饥寒交迫间路遇一位好心人给了他一个卷子一碗豆裹腹充饥,他因此感恩戴德了一辈子,1976年他当到连级干部时,又去找到这家人家,每年都去看他的这个恩人,一直看了47年直到老人家百年之后。16岁和哥哥分家自己过日子,守着两间破草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饥一顿饱一顿,坎坎坷坷挨到年龄去当兵,才总算吃上了安生饭。
当兵前同班的女同学不嫌国老一贫如洗的家境毅然嫁给了他。用国老的话说,他用仅有的两块钱订了婚,老伴跟着他50多年风风雨雨走来,实属不易。当兵后也面对很多诱惑,但是老伴为家庭付出的太多了,咱要一辈子对人家好,绝不做陈世美。
当兵后,“国老”始终牢记爷爷国树棠留下的家训“学吃亏,学认错,学会读书”。在闲暇之余,学着写文章,给各大报社投稿,1967年发表处女作《如不悬崖勒马,就会误入歧途》,在部队当炊事员时,被济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首长李光彬发现,推荐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学习深造,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1975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孤儿不孤》一文曾轰动全国,收到读者来信近两万封。
每每回忆起这一段往事,“国老”在话语间充满了对老首长的感激之情。转业后,也是每年都去看老首长,直到老首长去世,“国老”曾去他的墓前磕头祭拜。
责编:齐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