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链接投稿:“新征程杯”中国散文百家作品精选大赛征稿通知
新年重游北大西门
作者:明月
2025年元旦,我回北大,从西门进校。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好久没有走过这片熟悉的小路,便迎着寒风一路小跑从西门进来。小桥两侧的池塘已经结满了冰,校长办公楼(贝公楼)门前并无行人,两旁高大的华表显得更加清冷,树木也不见了绿色,银杏硕大干枯的褐色枝杈遮住了小路上边的半个天空,喜鹊也没有出来,不见了往日的欢叫。冬天的肃穆着实孤寂了人的心情,每走一步,每看一景,都会浮现出往日的情景---夏天的美丽。
我还是拿出了手机,对着办公楼前的风景拍了两张,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窃窃私语的笑声,“看,来北大的都会拍照留念的。”一回头,两个帅帅的外国小伙(也许是这里的留学生)正微笑看着我,我惊讶于他两的中文。我继续向前走,他们哪里明白我的心情。无论春夏秋冬,西门风景都有其独特的美,拍一张风景。不是想证明我来过,而是想把这里的一切、一草一木留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永远的北大,永远的北大西门。
北大,有的时候,你虽然离它很远,但是觉得心里离它很近;有的时候,你虽然离它很近,或者说近在咫尺,但心里会突然有一种莫名的陌生和孤独之感。这里不再有熟悉的同学、朋友,毕业后大家都天各一方。以前是一起三五成群从校门口进进出出,现在是一人形单影只的独自穿行。其实,你来与不来,在与不在,北大就在这里。不惊不喜,不悲不慌。北大更像一个从不说话的睿智的哲人,他静静地看着园子里发生的一切,包容一切,波澜不惊看待来来往往的学子和游客。
人们往往对北大寄予厚望,“北大”两字的确很神圣,西门,从早上六点到晚上11点,拍照留影的有人络绎不绝。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北京,北京看北大。果真如此?如果不相信,您来北大西门一看就知道了。
北大是常为新的,穿过银杏树、校史馆、塞万提斯铜像、牡丹丛,又穿过一条小路,这条小路有通西侧门,西侧门是进出车辆的门,这条路一般行人稀少,但车多。这条路和前边南北路的交汇处有一个小山坡,过去这个山坡上长满了花草,每到春夏,满眼望去,绿色的山坡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不知名的小花,装点出校园的小清新。
我驻足,思绪却飘向了远方,高晓松说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此刻我的远方却是回忆。
那是一个秋天的午后,我和国关(国际关系学院)的一个女孩,还有她的两个室友,其中一个是摄影协会的,我们各自带着一包衣服,兴冲冲地来到这个小山坡。当然摄影协会那位是负责拍照的,随着单反相机咔嚓咔嚓地响,不知不觉我们已在这个开满鲜花的小山坡上拍了两个多小时的照片,大家互相换穿衣服,拍出各种不同服装的照片。我记得我的一件新买的霞红色长款毛衣外套和白色真丝衬衫以及绿色披肩很受大家喜欢,大家轮流穿着这套衣服拍照,青春就定格在这个小山坡上。
那时大家都充满了热情,一套衣服可以摆出很多造型,现在独自走过这里,耳边仿佛又传来当时欢乐的笑声,当初一起在这里合影的四个女孩,国关的那个几年前来信,人已在美国读研。另外两个本校保研后再无消息。青春总是一瞬的。不知她们是否也会想起这个小山坡——开满鲜花的小山坡。
有人说,北大是一种能量。我说,北大就是一种信仰。北大永远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犹如这开满鲜花的山坡,永远指引我们向上,去看上面的风景。
新年,再次故地重游,走过西门,走进校园的每一步,想来依然那么踏实和新鲜,心中的眷恋不曾减弱半点。一个人也罢,一群人也罢,总是忍不住进来看一看、走一走才能满足而归。
·
作者简介:李丽,笔名:明月,性别:女,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大五四文学社社员、清华大学清莲诗社社员。
(投稿直接发作品和姓名地址电话)
更多资讯请浏览官方网站:
环球文学网(www.huanqiuwenxuewang.com)

扫码关注环球文学网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