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
钢铁羽翼上的东方传奇
——赞中国军工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当南亚的季风掠过克什米尔的雪峰,
当硝烟在万米高空勾勒出胜利的图腾,
中国制造的战机化作雷霆之箭,
划破傲慢的阴霾,书写不朽的传奇。
你看那歼-10CE矫健的身影,
宛如东方的神鹰,在苍穹下展翅翱翔。
KLJ-7A雷达睁开犀利的眼眸,
穿透层层迷雾,将敌人的踪迹锁定如炬。
PL-15E导弹化作正义的使者,
以超视距的锋芒,刺破虚妄的防线,
在百米距离绽放的霹雳-10,
是中国军工最铿锵的誓言。
从长春航校的晨曦到巴基斯坦的晚霞,
中国军工的匠心与热血交融。
那些精密的零件,是智慧的结晶,
每一次组装,都注入了工匠的虔诚;
每一次调试,都饱含着对胜利的渴望。
预警机与战机编织的天网,
是跨越山海的默契,是体系作战的诗篇。
曾经被质疑的“三线战机”,
在异国的天空绽放出夺目光芒。
中国制造,不再是模仿的注脚,
而是创新的丰碑,是超越的旗帜。
当沙特的目光投向东方,
当阿联酋为中国军工倾心,
世界终于读懂:
这钢铁羽翼下,藏着五千年文明的底气,
蕴含着新时代中国崛起的力量。
中巴友谊在蓝天镌刻永恒,
中国军工的传奇仍在续写。
每一次轰鸣的引擎,
都是向世界宣告:
东方的智慧,能锻造最坚固的铠甲,
能铸造最锋利的长矛,
能让和平的翅膀,
在硝烟散尽的天空,自由翱翔。
(524字)
【作品赏析】
一、意象雄浑,彰显军工力量
诗作以**“季风掠过雪峰”“硝烟勾勒图腾”**等壮阔意象开篇,将中国军工置于国际地缘背景中。歼-10CE如神鹰、雷达似眼眸、导弹化使者的比喻,赋予武器装备以生命感,既展现装备性能的先进性(如KLJ-7A雷达“穿透迷雾”、PL-15E导弹“超视距锋芒”),又以“霹雳-10绽放誓言”等拟人化表达,传递军工产品守护正义的使命感,画面感与力量感兼具。
二、时空交织,串联发展脉络
诗中**“从长春航校到巴基斯坦”的空间跨越,串联起军工研发与国际合作的场景;“曾经被质疑的三线战机”到“异国天空绽放光芒”**的时间对照,暗线勾勒中国军工从“模仿”到“创新超越”的蜕变。沙特、阿联酋的“目光投向东方”,以国际认可印证中国军工的崛起,时空交织中凸显发展厚度与世界影响力。
三、情感炽热,凝聚文化自信
全诗以**“匠心与热血交融”“工匠的虔诚”等表述,刻画军工人的精神内核,将精密零件升华为“智慧结晶”,将组装调试诠释为“对胜利的渴望”,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军工从业者的敬意。结尾“五千年文明的底气”“新时代崛起的力量”**直抒胸臆,将军工成就与文化自信、民族复兴深度联结,以“和平翅膀自由翱翔”收束,既呼应强军主题,又彰显中国军工守护和平的愿景。
四、节奏铿锵,富有诗歌张力
全诗采用长短句结合的散文诗形式,如“划破傲慢的阴霾,书写不朽的传奇”等短句急促有力,似战机掠空;“预警机与战机编织的天网,是跨越山海的默契”等长句舒展如画卷,张弛之间暗合军事科技的精密与恢弘。“轰鸣的引擎”宣告崛起的尾段,以排比句式强化情感递进,让“钢铁羽翼上的传奇”兼具诗意的浪漫与现实的震撼。
这首诗作以军工装备为骨、以文化自信为魂,在技术细节与宏大叙事间找到精妙平衡,既是对中国军工人的礼赞,更是对新时代中国力量的深情告白。(739字)
共1261字 2025年5月15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