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翔
1925年,中共农民部特派员陈德钊等到乐昌指导农民运动,他委任进步人士李家泉为坪石区农民协会筹备委员,首先在坪石皈塘发动群众成立了农会。李光宗之父李祖堪被选为农民协会的主要领导成员,尔后李才福、李家源等成为了农会的主要骨干。在皈塘这片革命热土上顽强战斗。而在这支队伍中,有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虽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用自己的方式为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他们就是通讯员,李才福便是其中一员。
李才福是一位坚定的游击队员,怀着对革命的无限热忱投身其中。他主要负责当地领导等重要同志的通讯联络工作,跟随李传楷从事着重要的革命活动,李才福则在湘粤边的崇山峻岭间穿梭,传递着关乎革命走向的重要情报 。
皈塘上竹岗圆通庵,是他们重要的交通地点之一。这座看似普通的庵堂,在革命时期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李才福常常趁着夜色,悄悄来到这里,与接头人碰面。月光洒在庵堂的屋顶,四周寂静无声,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声。他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确认安全后,迅速与接头人交换情报,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地点。
寨头岭狮子岩同样留下了李才福的足迹。这里地势险要,是天然的隐蔽场所。李才福会将情报藏在预先约定好的岩石缝隙中,等待接应的同志前来取走。有时,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他需要在狮子岩附近潜伏很久,饿了就吃几口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山涧里的山沟水。即便环境恶劣,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职责。
京口庙(青龙书院)作为另一个关键交通点,人员往来相对复杂。李才福每次来到这里,都要格外小心。他扮作普通的百姓,混入人群,巧妙地与同志完成情报传递。在书院的角落里,或是熙熙攘攘的集市中,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暗语,便是革命信息的交接。
坳坵、上冲杉树窝和梅花大坪也是李才福通讯网络的重要节点。他频繁奔波于这些联络点之间,将上级的指示传达下去,又把基层的情况反馈上来。这些联络点的同志们紧密配合,共同维护着这条红色通信线的畅通。每一次成功的通讯,都离不开大家的默契协作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杨柳湾湘粤边地下交通站,是李才福最为熟悉的地方之一。这里是情报的汇聚地和中转站,他在这里接收来自各方的消息,然后进行整理和传递。交通站的同志们总是热情地迎接他,为他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掩护。在艰苦的岁月里,大家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皈塘庵堂同样承担着重要的通讯任务。李才福穿梭于庵堂的各个角落,与不同的同志接头。庵堂里的工作人员,有的也默默地为革命提供帮助,他们或是帮忙掩护,或是传递一些简单的信息。在宗教的宁静氛围下,一场场关乎革命命运的信息传递悄然进行。
然而,通讯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敌人对湘粤边地区的革命活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和严密的封锁,李才福时常面临着被捕甚至牺牲的危险。有一次,他在前往交通站的途中,遭遇了敌人的巡逻队。他机智地躲进路边的草丛中,屏住呼吸,任由蚊虫叮咬,直到敌人远去。还有一次,由于叛徒的出卖,交通站被敌人包围,他幸运地提前察觉到危险,及时转移,才避免了一场灾难。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李才福,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敢、智慧和对路线的熟悉,一次次成功地完成了通讯任务,为皈塘农会的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李才福和众多通讯员就像一条条无形的纽带,将湘粤边地区的革命力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革命事业的最终胜利贡献出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成为湘粤边红色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被后人铭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证书:
《革命烈士证明书》 李才福同志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一九八三年五月三十日
作者简介:
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发表于县(市)、市、省、国家级刊物,曾多年多次代表乐昌市水利系参加“韶关市水利系统职工政研论文”比赛,荣获一、二等奖5年/次(连续5年获奖)、省、市、市(县)文学作品征文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