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脚步走进了二十一世纪。身处雁北地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市也随着中国大地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高潮,迈入了新世纪。突然间,人们发现大同来了劲头,加快了速度,以超出人们想象的路径和形态神奇的变化着。
建国以来,大同的经济主要是靠资源支撑,长期的煤炭,煤电生产输出,形成产业较为单一。随着改革开放,在国家经济发展结构不断调整,转型,升级,改造中逐渐显现出步履维艰,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2008年,大同迎来了新一任市长耿彦波。
耿彦波,山西和顺人,早年曾在灵石县任县长,在他坚持和努力下,贫困的灵石县修复了著名的王家大院,让晋商第一大院面貌焕然一新,有了“民间故宫”之称,为贫困县旅游,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了良好局面。后主政榆次,整修了榆次老城,修复了常家大院,均成了国内著名旅游景点。
耿彦波来到大同,对大同的发展提出:坚持名城保护,新区开发,老城改造。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新区建设两篇大文章。其实在耿彦波上任之前,大同几任领导对老城改造,新区建设都有思路和规划,只是耿彦波来大同动了真格,出了大格,弄出了新格。
耿彦波制定了一个《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报告》,还弄了个保护与修复古城的决定,还表决通过,这就有些名堂了,特别是“保护和修复古城”这一句涵意太深。后来的实践证明,大同在名为保护古城的口号中,拼命在做拆,修,建的事。一时“大同拆城”,“大同建城”,“大同城改”,“拆了老古董,建了新古董”……什么说法都有了,其中不泛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
大同拉开了古城修复的大幕。以御河为中轴,一轴双城,一座古城,一座新城,古今同现。老城区违章违建排查,棚户区改造,古建修复,规划区拆迁,新区楼宇施工一齐动手,全面开花。一时间老城新区,塔吊林立,钩机铲车轰鸣,处处瓦砾扬尘。大大小小数百项目工地遍地展开。
古城老区近十万拆迁户,含机关,学校,工厂,商家,居民,还有央企单位,这一庞大的工程量和繁杂无休止的各种矛盾,纠纷,事务。大同人发现这位耿彦波市长有点拼命的味道了。早晨5—6点出门,路边早餐,中午一碗刀削面,晚上十点回家。一双破旧的皮鞋,行走在老城新区的每一处工地,那里有要紧的工程,那里必定有耿彦波。看项目进度,查工程质量,遇到问题当场协调解决。也曾现场怒斥庸官,痛骂豆腐渣工程的开发商和包工头。所有施工单位都知道耿彦波就在工地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到。
大同的老百姓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也佩服在心里。有时老百姓找他诉说拆迁补偿的事,见他那付模样,也都吞吞吐吐的降低了要求。
耿彦波曾坦言:自己离退休只有7—8年时间,做不了几件事了,只能多挤点时间,多干些活。
耿彦波还喊出过内心的呼唤:“大同只有这一次机会了,冲上去就是繁荣盛世,冲不上去就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耿彦波就认准了一个死理,把3.28平方公里的古城完全保护下来,另立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不搞千城一面,让大同避免平庸化,同质化,做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大同模式”。
当然,大同在修复保护古城的工程中,无论使用什么说法,还是使一些专家学者们持有了异议,主要是“毁古建新”,“灭失了真迹,修筑了假建”……。大同如今的新面貌,新气象就是在一些不断的质疑,甚至是责难中辉煌起来的。大同人经过艰苦努力向人们呈现了新貌,也留住了真实的历史和遗迹。
2013年3月,山西省委调耿彦波去太原当了市长。
接下来大同的领导班子锲而不舍,坚持老城修复保护的路子,历经艰难,终于使得大同的新老城区至2020年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这次在大同,行走在新区,春日里,宽阔的双向四车道,六车道,道路整洁干净。两旁绿化带的榆树,红花槐,漳河柳,满枝绿叶。新楼鳞次栉比,住宅小区高端大气。
当然,来大同还是要看老城。
至清远门,过路旁的小广场,绿化带中遍植山桃,山杏,海棠,小叶丁香,大叶黄杨。花草簇拥的通道,经护城河桥就来到了清远门前。远近相连,高大厚重的城墙,矗立的城门楼,入内先是瓮城,四面包裹的城池,有种军事要塞的感觉。再过一道城门就进入了大同老城区的主街道。
大同古城就是大同古城墙内的区域。
大同的古城墙在北魏,辽,金年代都是采用三合土夯筑的土墙,也是北方所有建城,筑城的规制。至明代开始有城楼,城门和部分外墙用青砖砌筑包裹。修复前的大同古城,城门,瓮城全无,角楼,城楼,望楼,箭楼大都均无遗存,包砖的城墙也极少见,遗迹也仅为一段段藏身民居中的赤裸的土脊和夯土墙。如今看着眼前一道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相连,四角建有角楼。城设四门,全砖瓦砌筑。城外护城河环绕,俨然一道颇有气势且风光秀丽的风景线。这算是修复,修建,还是新建,改造。是新古董,还是老古董。其实在建成之日,游客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游逛在新古老旧的城中,这些说法,考究的意义均已不大了。
大同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其高度和宽度均超过了南京和西安的城墙。
登上城墙,见到了另一番景观。四周高楼林立之中,一方老城静卧,交接处水波,绿树,红花,山石,甬道,亭阁,健身小广场,游人荡闲其中。新区,车流,人流,充盁着现代生活,劳作的气息。老城内,明清式商家店铺,古旧的平房小院,寺庙殿堂,古迹遗址,络绎不绝的八方游客,这应该就是耿彦波市长追求的大同特色情景吧。
曾见过大同古城的粗略图,城中著名的古建华严寺坐落在老城的西南角,标识就是一幢殿堂。这次来到华严寺面前还是被大同人修复古迹的功夫震撼了。
华严寺建于辽代(1038年),初为皇家宗庙,供奉诸帝塑像以祭祀。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乱。于天脊三年(1140年)重建,修大小山门,上寺,下寺。有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咖教藏殿,华严宝塔等建筑,是史上规模最大建筑群。元末战乱遭毁。明代收为官产,按佛教寺院予以重修。清初顺治年间战火毁灭再修。至清末已是千疮百孔,残破不堪,一片荒凉。大同古城修复前尚存的华严寺虽被列为文保单位,但也只是几座破败不堪的殿堂淹没在周边机关单位,学校和民居中。
由此可见,但凡有点规格,历时久远的古迹大都经过历朝历代的毁损,修复,再毁损,再修复和不断修建的过程。条件好些,重视的就修建完整些,条件困难的就简单维护一下。是否都遵循修旧如旧,有真假古董之鉴别,很难说。
2008年,大同开始对古城大规模整修,投巨资,按典籍所载的辽金时期鼎盛格局修建,或叫修复。从环境整治,占地拆迁到修山门,钟鼓楼,会经楼,修建主殿,弥陀殿,药师殿,南北腋门,南北迴廊,厢阁,文殊阁,普贤阁,五间殿,祖师殿等三十多座建筑,间有庭院,台阁,缀以松柏,花草,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殿堂庄严,布局完整,环境舒适的游览景点。细看寺院殿堂砖基红土墙壁,呈斜坡线形,魏晋土木结构古风犹存。殿堂顶檐,前置宝顶,迴廊宽厚典雅,有唐宋格调,一些附置建筑的前檐跷角歇山顶乃明清规制。当然,隐在边角古建小房内的洗手间,齐全的洁具设施则是二十一世纪现代产物。
整个华严寺修复的面貌足见了大同人的功力。摩肩接踵,游逛在寺院内,忙着到处照相留影的游客,很少有人去研究这里的殿堂屋宇那些是修建,那些是改建,那里是真古董,那里是假古董。他们议论最多的是大同景点对江浙沪游客的免费开放。
同样被誉为国宝的大同九龙壁,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坐镇大同代王府邸的前照壁,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九条飞龙,两侧为日月图案,壁面九龙飞舞,姿态各异,间有山水映衬。大同九龙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大小规制,尺寸竟超了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如今还被移了位置,放在了被认为最适宜游客观赏的位置上,还真有点气魄。
古城中的代王府是一处亮眼的景点。
大同代王府是明太子朱桂于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代王在大同驻藩之后,在原辽金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的王府。比北京故宫建成早24年。
如今大同古城中的代王府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或是刚修复不久,一处崭新的的宫庭院落,主要殿堂宫室都有故宫的影子,漫步其中,似有新建疑惑。典籍有载:大同代王府三大殿为中心,占地19.3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间,是以南京明故宫为蓝本,缩小规制而成。代王府历经十一位代王,至崇祯17年(1644年)明朝完结,遭战火焚毁。由此看来当下游客眼中的大同代王府还是按典籍记载的古迹修复的,当然有些充分发挥的地方,以雄伟壮丽景象向游客展现,但绝非是无中生有。
大同古城的建设或修复确是令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而浮想联翩。有人说一百年后再看大同就没有什么新,老,古,旧,真,假之争了,也有人说只要五十年,其实都属多余。今天人们游逛在大同古城,都在感受着古今之变化,世事之沧桑,而且也增长了很多见识,并无暇考虑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