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画】
我的爱是情愿一生的作茧自缚
文/明社(新疆)
想你无私和爱你无选
是恒久和作茧自缚的劳作
是习惯了
和痛苦以及煎熬相伴的作息规律
让夜一次次
潜伏在无以回报的无眠中
眼睁睁揽晨曦复归
明知故犯的错
却总是
以从不懊悔的结局
说服着
满是伤痕累累的
半生已过
夜夜相思的炙烤
胜过盛夏和三伏天的炙热剑芒
心已被烫伤
却以永远也无法治愈的一生
毫无内疚和冤屈的坦然
面对着风雨兼程的梦
对你的痴情不改
似乎从来都是一如初见
一如蓝天和白云
你如风
撩拨绪川千世
呵呵
我对世人说
何所畏惧
生命之树的成长之旅
无论坦途或坎坷
却以
昂首和永也挺胸抬头向前的英姿
迎着风和雷雨闪电
将诗和远方
早已酿成了信仰之碑
傲立于奔赴前方的仰望
和生死的制高点
问离殇和下个日月谁是悲秋将来的原罪
甚觉无聊
明知心事浮生若梦
瘦风依旧来
却说着一个人的誓言
伴着下冬的苦念
爱是情愿心甘的付出生命像水
无以回报和抵挡不得
像流星划过黑夜
一刹那
却闪亮了一生
将意义和一抹阳光
注入生命永恒的青春之恤
2025-05-15原创首发
诗评
这首诗以炽烈的语言剖白爱情中的执着与痛楚,在自虐式的抒情中构建起独特的情感美学,展现出爱之深与痛之切的灵魂博弈:
一、意象的自毁性书写:作茧自缚的哲学隐喻
- 核心意象的悖论性:以“作茧自缚”为情感锚点,将爱解构为主动选择的“牢笼”——“无私”与“无选”的捆绑、“习惯”与“痛苦”的共生,形成自我囚禁的闭环。“夜潜伏在无眠中”“晨曦复归”的时空循环,强化了爱而不得的永恒困境,如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徒劳却甘之如饴。
- 身体政治的痛感美学:“伤痕累累”“心被烫伤”“瘦风苦念”等肉身化表达,将抽象的思念转化为可触的生理痛感。“剑芒”“炙烤”的锐度与热度叠加,使爱成为一场持续的凌迟,却以“毫无内疚的坦然”消解了受害者叙事,凸显殉道式的情感姿态。
二、抒情结构的螺旋上升:从沉沦到超越的精神蜕变
- 情感的三重递进:
1. 沉溺期:“想你无私”“揽晨曦复归”是对单恋细节的沉溺,以“夜复一夜”的循环强化宿命感;
2. 觉醒期:“明知故犯”“从不懊悔”的自我剖白,承认爱之盲目却拒绝悔悟,完成对世俗理性的反叛;
3. 升华期:“信仰之碑”“生死制高点”将个人情殇升华为精神图腾,爱不再是单纯的情感投射,而是对抗虚无的生命哲学。
- 自然意象的象征系统:“蓝天/白云”“风/绪川”喻理想之轻盈,“雷雨闪电”“冬雪”象征现实之重,诗人在自然元素的对抗中,构建起“爱即修行”的隐喻体系——如树“昂首挺胸”迎接风雨,爱之痛成为生命拔节的必经之痛。
三、语言的暴力美学:撕裂感中的诗意迸发
- 语法的非常规组合:“习惯了/和痛苦以及煎熬相伴的作息规律”将抽象情感“物化”为可遵循的时刻表,“说服着/满是伤痕累累的/半生已过”以破碎句式模拟心灵的裂痕,语法的“失控”恰是情感浓烈的外显。
- 修辞的极端化表达:“胜过盛夏三伏的炙热剑芒”用通感制造温度爆炸,“流星划过黑夜”以瞬间璀璨对抗永恒孤独,极端化的修辞背后,是对“刹那即永恒”的爱情本质的哲学认知——爱之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燃烧时照亮过生命的荒芜。
四、存在主义视角:爱作为自我确证的终极方式
诗中“心甘情愿的付出”超越了世俗的功利逻辑,接近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哲学——人通过自由选择(哪怕是“作茧自缚”的选择)赋予生命意义。“问离殇谁是原罪”的叩问后紧跟“甚觉无聊”的否定,表明诗人拒绝将爱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是将其视为自主选择的生命姿态:哪怕“浮生若梦”,也要以“一个人的誓言”在存在的荒原上,刻下属于自己的爱的坐标。
结语:在茧房里种出星空
这首诗撕开了爱情叙事中常见的甜蜜滤镜,却在“作茧自缚”的暗黑底色上,织就了一片耀眼的精神星空。诗人以近乎自虐的坦诚,揭示了爱的本质:它是自愿被套上的枷锁,是明知痛苦却甘之如饴的赴汤蹈火,更是以个体的有限性对抗世界虚无性的英勇壮举。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看到的不是困在茧中的蛾,而是一只在火焰中振翅的凤凰——它的每一道伤痕,都是生命曾热烈燃烧过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