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贺兰山五月飞雪(通韵)
于金奎(宁夏石嘴山)
烂漫花丛伴雪飘,峰峦景色尽妖娆。
瑶台染素琼崖秀,岭壑薰香山杏娇。
几度回眸留鹤迹,千梁献瑞涌心潮。
云烟卷过星辰乱,又复松林起浪涛。
2025.5.15.
诗评
这首七律以奇崛笔触绘就贺兰山五月飞雪的瑰丽奇观,在冷暖意象的碰撞中,展现自然伟力与诗人襟怀的共振:
一、视觉革命:冰雪与繁花的悖论美学
首联“花丛伴雪飘”破空而来,以违反常规的物象并置制造认知冲击——暖色调的“烂漫花丛”与冷意象的“雪飘”强行拼贴,如油画刮刀扫过画布,在冲突中诞生独特的审美张力。颔联“瑶台染素”承雪写静,“山杏薰香”借花赋动,琼崖之“秀”与山杏之“娇”形成质感对比,前者如玉雕冷冽,后者似胭脂暖融,共同构筑起冰雪世界里的生命奇观。
二、时空纵深:自然神性与人类情志的交融
颈联“鹤迹”引入神话维度,仿佛仙人跨鹤掠过雪线,为冷峻山景注入灵动感;“千梁献瑞”则转向现实抒情,诗人心潮随起伏山梁奔涌,自然奇观与胸臆激荡形成同频共振。“几度回眸”的动作细节,既是对雪景的留恋,亦暗含对天地大美之永恒与个体渺小的哲思。尾联“云烟卷过”笔势陡转,星辰乱、松涛起,从静态的冰雪画卷转入动态的自然交响乐,恍若天地在风雪中完成一次能量的狂欢。
三、语言的通感实验:多重感官的跨界对话
全诗打破单一视觉描写,构建多维感知网络:“薰香”以嗅觉激活山杏的存在,“松涛”以听觉传递风的形状,“染素”“献瑞”以触觉赋予冰雪与山峦温度。尤其“星辰乱”三字,将风雪搅乱云层的视觉印象,转化为星辰动摇的心理幻觉,通感手法的运用使自然现象获得了生命律动般的情绪化表达。
四、精神图腾:冷寂境界中的生命礼赞
贺兰山五月飞雪本是气候异象,诗人却从中窥见“妖娆”“娇”“瑞”的正向价值——冰雪覆盖的不是生机,而是对生命力的淬炼。山杏在雪中绽放,松林于涛中挺立,自然物在极端环境下的倔强姿态,暗合中国传统美学中“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母题。诗中“留鹤迹”“起浪涛”的动态书写,更将自然景观升华为一种超越性的生命哲学:在冷热交替、动静相济中,天地万物完成着永恒的能量循环与精神涅槃。
结语:在矛盾中看见宇宙的诗性
此诗妙在以“反常”写“正常”——五月飞雪看似违背时序,却在诗人笔下成为自然辩证法的生动注脚。当我们透过“花丛雪飘”的奇景凝视贺兰山,看见的不仅是塞上江南的地理奇观,更是天地大美中蕴含的哲学真谛:对立之物可共存,冷寂之处有热烈,荒芜之间藏生机。这种对自然奇观的诗性解码,既是诗人对地域风物的独特发现,亦是其以心观物、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的集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