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4618期
楚天黄鹤楼(散文)
作者:聂子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几经战乱,屡毁屡建。1985年重建为仿木结构,楼层由3层升至5层,成为武汉地标性建筑。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是武汉市的地标性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最初用于军事目的,类似于“瞭望台”。
如今的黄鹤楼,早已不再是昔时的模样。经过多次毁坏与重建,黄鹤楼的原貌已难以考证。然而,人们对于黄鹤楼的热爱与敬仰,却从未减少。在黄鹤楼旁,还矗立着一座“搁笔亭”,纪念着李白搁笔而去的传说。这座亭子,不仅是对李白的纪念,更是对黄鹤楼文化的传承。
昔者,楚天胜景,莫如斯楼。望楼兴叹,掠影周遭,蔚蔚大观,回眸间,一帘春秋,过往云烟,尽是人杰汉青。
江汉悠悠,白云千载,黄鹤楼巍然立于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楼观壮丽,耸立江边,俯瞰长江之浩渺,仰观天宇之辽阔。朝霞映照,金光洒满楼台;暮霭沉沉,烟波江上寒。
吾亦慕名而来,登斯楼也,极目四望,心旷神怡:长江壮阔如练,大桥飞架于天堑两岸;鼎镇城郭尽收繁华于眼底;人烟阜盛、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昔日江上之荒野,今已成九省通衢之省会所在。时代沧桑巨变两重天,实令人感慨系之。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黄鹤楼更显瑰丽。灯光璀璨,倒映江中,如梦如幻。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共享太平盛世。吾心悠然,不禁喃喃自语诗云:
楚天黄鹤楼
落日长江水,扬帆去远航。
龟蛇连鼎镇,两岸接天光。
万古存人事,千秋倚梦乡。
平生思李白,击掌赞崔郎。
叹古之贤士,多会于此,或吟诗作赋,或抚琴弄墨。崔颢登楼,留“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之绝唱;李白临风,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壮阔。文人墨客,感怀于斯,或忧国忧民,或寄情山水,皆托斯楼以抒胸臆。
今我之辈,登临斯楼,抚今追昔,感怀岁月之变迁,叹惜人事之代谢。遥忆昔日之斯楼,乃屡毁屡建,而其楼名愈盛,其楼韵愈长。楼之所在,乃文化之象征,乃精神之寄托。 然则,斯楼之所在,非独在其形,更在其神也。黄鹤楼者,乃历史之见证,乃文化之传承。其斯楼虽几经变易,其斯楼神韵但将亘古。而古之贤者,今之俊彦,皆会于此楼寻觅心灵之归宿,感悟生命之真谛。
嗟夫!楼之高者,可接云天;人之高者,可通古今。人生如白驹过隙,忽攸而已。而斯楼则如一位智者,静静伫立,观世间万象,历风雨沧桑。吾辈虽不能与之同寿,然可与之共情,于斯楼之下,寻得一份心灵的慰藉。斯楼之于吾辈,岂止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象征。愿后人登临此楼,亦能有所感,有所悟,传承斯楼之精神,延展斯楼之辉煌。
2025.5.14.于武昌
作者简介:聂良佐,笔名聂子,大学学历,祖籍江西清江,汉族,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已退休),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从事地质实验教学与测试工作,文学爱好者,有诗词、散文等文艺作品在国内外媒体上公开发表,有部分作品先后获优秀奖、三等奖和二等奖。退休后,已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地行吟诗社,中华诗影关山诗影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文学协会《文协天地》先后任职编委,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地质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怀远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成员。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一、主席团
主席:梦如诗
副主席:李希勇
秘书长:艳阳天
成员:梦如诗、李希勇、艳阳天、米兰、追梦天涯、蓝儿、吥咻、森严、聂子、秋竹、荷塘月色、戴维
二、顾问委员会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唐连明、晨曦
三、编辑部(主播部)
总编:梦如诗
副总编:追梦天涯
主播部部长:艳阳天
音频总监:艳阳天
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
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戴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