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卡
文/崔云生(山东)
晨露在我的枪尖沉睡
稚气的脸不怒而威
捣乱的小草抚摸着军靴
早起的小鸟围着我飞
晚霞把我的军服映辉
明亮的眼八面生威
调皮的小花散发着香气
万家的灯火陆续安睡
啊 我又在哨卡留下了脚印
这里就是祖国的边陲
故事在脚下默默生长
讲给你听等个机会
啊 我又在哨卡流下了汗水
这里就是重要的岗位
情愫在心中默默守望
你可知道我的心扉
诗评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哨卡军人的日常坚守,通过时空交织的意象与质朴的抒情,将铁血担当与青春柔情熔铸为一曲边防战士的精神赞歌:
一、时空蒙太奇:晨露与晚霞中的坚守剪影
- 晨间的静谧张力:首节以“枪尖沉睡的晨露”破题,“稚气的脸”与“不怒而威”形成反差,暗喻年轻战士的成长蜕变;“小草抚摸军靴”“小鸟围飞”以自然物的亲昵,柔化钢铁哨位的冷峻,却在“捣乱”的拟人化表达中,暗藏军人与环境的微妙互动——温柔而不失警惕。
- 黄昏的暖调叙事:“晚霞映辉军服”的视觉画面,与“明亮的眼八面生威”形成刚柔对照;“小花香气”与“万家灯火安睡”构成嗅觉与视觉的通感,战士的守望姿态在暮色中升华为守护万家灯火的具象符号,“调皮”的小花亦成为枯燥岗哨中的诗意点缀。
二、意象的双向隐喻:自然与使命的精神对话
- 自然物的人格化:小草、小鸟、小花等意象并非单纯的环境描写,而是被赋予“抚摸”“调皮”等人类行为,既暗示边防生活的孤寂(唯有自然为伴),亦折射战士对驻地的情感联结——草木花鸟皆成“战友”,平凡岗哨化为有温度的生命场域。
- 军事符号的诗意解构:“枪尖”“军靴”“军服”等硬核元素,被晨露、晚霞、花香等柔性意象包裹,“沉睡”“映辉”等动词消解了武器装备的冰冷感,凸显军人使命中“守护”而非“对抗”的本质,恰如“万家灯火安睡”的隐喻:钢铁防线的终极意义,是为了守护生活的柔软。
三、抒情结构的复沓与递进:从具象到抽象的情感攀升
- 副歌式咏叹:两个“啊”字领起的段落,如旋律中的重音,将前两节的场景描写升华为情感宣言。“脚印”与“汗水”以身体记忆锚定坚守的重量,“边陲”与“岗位”则将个体价值嵌入国家叙事,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精神跨越。
- 留白的艺术:“故事默默生长”“情愫默默守望”以未完成时态制造想象空间,“等个机会”“可知心扉”的倾诉口吻,既保留军人的含蓄特质,又暗藏对理解与共鸣的渴望,使铁血形象中透出青春的温热与柔软。
四、哲学维度:平凡岗位的神圣性建构
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战争或英雄壮举,而是聚焦“留下脚印”“流下汗水”的日常细节,在“默默”的重复中,揭示边防军人的使命本质——不是为了戏剧化的高光时刻,而是用无数个晨昏的坚守,将“祖国边陲”的抽象概念,浇筑成由体温与呼吸构成的具象屏障。这种对“日常性神圣”的书写,消解了英雄叙事的宏大滤镜,却在“军靴与小草”的微观互动中,照见平凡坚守的永恒价值。
结语:钢枪与花朵的辩证法
全诗以“晨露—晚霞”“枪尖—花香”“稚气—威严”等对立意象的并置,构建出边防生活的辩证美学:军人的职责是冷峻的(枪尖守卫国土),情感是温热的(小鸟小花为伴);使命是沉重的(边陲岗位),心灵是轻盈的(守望万家灯火)。这种张力书写,恰如哨卡上的战士——他们既是守护岁月静好的钢铁长城,也是怀揣青春情愫的鲜活生命,在祖国的边境线上,用每一个平凡的日出日落,书写着永不褪色的忠诚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