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 黄 泥
路边
挑黄泥是丁山窑场上特殊的一句行话,是指把矿山上的原矿陶土从附近河埠头挑到船上,运到窑头后,再从船上挑到炼泥场待炼。这活儿异常繁重,在窑场上属于下等苦力。
在共和国前上百年的时间里,广袤的苏北平原一直有人闯江南,以寻找更好的生存空间。他们大多用木料打造一只小船,携家带口,顺水南下,一路上靠打些短工或捕些小鱼小虾换粮度日。这样吃住都方便,还省了路费。来到丁山地面的这些小木船,自然而然就加入了挑黄泥这种简单劳动的队伍里去了。虽然辛苦,但有现哗哗的铜钱进舱,谁不高兴呢。所以一有主顾便全家出击,只要拿得动扁担耙锄的都上阵。譬如一只三吨头木船,上下力资可挣得五斗米钱,由于两头都在丁山地区,一般不加计运费。这样拼搏了若干年,碰上生意好些,家境又顺利些,没有个三灾六病的,他们便会置办更大的船,譬如二十吨位的。那么二十吨位的能挣多少力资呢?呵呵,有了二十吨位的他们就不去挑黄泥了,有更大的前程了,挣水脚去了,水脚就是水路运费。譬如满载一船丁山窑货去无锡,可得水脚十五石米,去上海则加倍。但黄泥并不是每天都有得挑的,所以大部分小木船只能勉强混个嘴,艰难度日。特别是日寇侵华时期,中国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社会混乱,市场萧条,丁山七、八十座龙窑能冒烟的仅剩十之一二,黄泥船户的生活,就更惨了。
1949年后,人民政府迅速组织群众,努力恢复生产。黄泥船借助陶业生产的复苏,在民船工会的领导下,又活跃在丁山的河湖港汊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他们与大船一起成立了丁蜀运输合作社初级社,归属宜兴运输联社。1965年大船组建为镇江专区轮船联营公司丁山营业处(轮运),1973年小船组建为宜兴航运公司丁山营业处(丁航)。黄泥船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和归属,并逐步在岸上有了自己的家园,这是社会主义带来的幸福生活。1949年前他们也有过组织,是同乡会性质的淮扬公所,还在丁山大河中一土墩上挖基填土建造大王庙,供奉全身戎装龙王神像。但覆巢之下无完卵,龙王又能帮得了什么呢?
集体所有制下的挑黄泥,实行的是计件制,所以依然是全家出击,但已不包括上了学的小孩和年迈的退休老人了。活跃的是年轻人,八十年代初,丁航编排的反映新一代挑黄泥人的淮剧小戏《挑泥姑娘》还到县上汇演过呢。记得开头几句是这么唱的:
村东哥哥做大缸,
村西哥哥开窑忙。
小妹我挑泥为哪桩,
哎唷唷,
都为祖国建设添力量。
村东哥哥上画廊,
村西哥哥拿奖状。
小妹我心里没主张,
哎唷唷,
唤声“哥哥”竟来了两个挑泥郎······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自卸式小型拖拉机和变形拖拉机在泥场上的普及应用,黄泥船退出历史舞台,挑黄泥终于被定格为一道历史的风景线。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