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盆羊肉过去大概是用盆把烧煎的羊肉汤抬出去犒劳将士的,现在与盆没啥关系了,就是从一大锅烧滚的羊汤里舀给掰好馍的碗里浇,是与羊肉煮馍相并列的一种吃法,都属于苏东坡所描绘的“秦烹唯羊羹”。礼泉及其周边不少地方的水盆羊肉吃法基本相同——我是礼泉人,就从礼泉说起吧——顾客先把半死半起的烙饼掰碎,然后交给服务员端往大厨那儿去切肉、加葱花(有的还有粉丝等佐料)、浇汤。为了提高泡馍的热度,通常要一浇一滗(进锅)好几次,即“泖”。这种做法做成的泡馍不像煮馍那么粘糊,更具清爽感,是本地男女老少人人喜欢的美食。西安等地的水盆羊肉是给一碗含有肉片的羊肉汤,再带两饼子,自己泡着吃,这种吃法礼泉一带也有,叫做“单灶”,亦或“单走”,在礼泉等地不算主流,因为这种吃法远没有一浇一滗泖几次的口感爽滑煎火。
最近读阎纲先生的散文《“羊肉泡馍”传奇》,再一次联想到水盆羊肉吃法的一些弊端,心理盘算好久了,今天说出来以图革新。这弊端就是顾客人人参与掰馍的习惯。人人掰馍本无可厚非,但浇汤过程要滗进锅多次,这种对众人的“手气”不加任何防备的做法的确有些大意了。譬如今天有三百人吃水盆羊肉,谁能断定这三百人的手都是干净的?无传染病菌?即使进餐前洗了手——店家从来都是不好向顾客提这要求的——谁又能保证掰馍过程无人抓耳挠腮、撩发擦汗……细思的确漏洞多多,不足以用严谨形容。既然饭馆扯面不要顾客自己扯,泡馍为何要顾客自己掰?碎馍机铰馍就很不错。礼泉等地原先的“哈水面”因把吃剩的汤倒进锅烧热再用而备受诟病,现早已革新了,都成了一次性汤。社会是发展进步的,众人掰馍滗汤进锅的习惯是否也该考虑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