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联络员架起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
——参加天河区石牌街道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培训班有感
池朝兴
2025年5月14日
5月14日下午,天河区石牌街道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培训班的举办,看似是一次常规的工作培训,实则蕴含着基层民主建设的深刻意义。当郑少琼主任将聘书和工作证一一颁发给民情联络员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纸聘书的交接,更是一份沉甸甸责任的传递。这种创新性的制度设计,让“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这一宪法原则找到了具体的实现路径,使民主实践真正“活”了起来、“实”了下去。
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在传统模式下,人大代表往往因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及时全面地了解社情民意。而民情联络员作为“民意的传感器”,能够深入到社区的毛细血管中,将群众最真实的声音、最急切的诉求传递给人大代表。池朝兴等联络员分享的工作心得表明,这一制度不是形式上的创新,而是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他们既是民意的“收集员”,又是政策的“宣传员”,更是社会矛盾的“调解员”,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次培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专业性。郑少琼主任不仅传达了上级会议精神,更系统讲解了联络员工作的目的意义、基本要求和工作方法。这种专业化的培训,确保了联络员不是简单地“传声筒”,而是要具备专业素养的民意工作者。当联络员们手持聘书和工作证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身份认同,更是专业认可。这种专业化导向,使民情联络工作摆脱了随意性和临时性,走向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从更深层次看,民情联络员制度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它不是选举时的一时热情,而是贯穿于日常的持续参与;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双向的互动交流;不是表面的形式民主,而是实质的有效民主。当联络员们“树立信心,积极工作”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参与一种更广泛、更真实的民主实践,这种实践让民主从政治殿堂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类似石牌街道这样的创新实践尤为珍贵。它告诉我们,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身边的事实。当越来越多的民情联络员活跃在社区街巷,当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见通过这一渠道得到反映和解决,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基层民主建设正在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富有成效的新路。
未来,随着民情联络员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期待它能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制度不仅能够传递民意,还能参与民主协商;不仅能够反映问题,还能监督问题解决;不仅能够联系群众,还能动员群众参与治理。当这一天到来时,中国的基层民主必将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