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诗学的三重境界
——简评于洪文先生《慈父赋》
宋俊忠
在数字文明消解传统伦理的当下,曾任山东省民委主任的回族作家画家画马翁于洪文先生的《慈父赋》,如古琴清音叩击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这篇祭父赋文以文言为载体,在方寸之间构建起多维度的情感空间:在时光深处,我们既看见传统孝道文化的庄严法相,又触摸到个体记忆的温热肌理,更感受到超越时空的生命对话。这种独特的文本景观,源于作者在诗学维度上的三重突破——将家族叙事升华为文化符号,将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将生死对话升华为永恒诗学。
一、文化符号的复调书写
赋文开篇即以"乙巳"纪年,这看似简单的干支纪年法实为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密钥。在"农历三月十六"的特定时空坐标里,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的集体无意识。作者将个体记忆嵌入"宿草离离,寒泉杳杳"的古典意象系统,使得私人叙事获得了文化原型的支撑力。这种书写策略在"慈母断机丝尽雪"的典故化用中达到高潮,孟母断机的集体记忆与个体经验形成互文,私人情感由此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文化合法性。
文中对《诗经》《礼记》的征引,并非简单的典籍堆砌,而是构建起孝道文化的立体坐标系。当"父兮生我"的古老诗句与"真主佑助"的伊斯兰祷词相遇,两种文明在文本深处完成对话。这种文化融合的书写智慧,恰如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既是儒家传统中"劳谦有终"的君子,又是伊斯兰文化里"天堂永息"的信士,在多元文化坐标中确立了独特的精神维度。
二、记忆书写的诗学转化
作者对父亲形象的塑造展现出惊人的细节穿透力。"冬夜温衾"的体温记忆,"夏夕驱蚊"的听觉记忆,这些微观叙事如同普鲁斯特的玛德莱娜小蛋糕,在感官层面唤醒集体记忆的共鸣。当"面若秋潭"的静态描写与"胼手胝足"的动态刻画交织,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形神兼备"理论获得了当代诠释。
记忆的炼金术更体现在时空结构的匠心独运。文本以三十载光阴为经,以寒暑晨昏为纬,编织出立体的记忆网络。"春温秋肃"不仅是自然时序,更是情感的温度曲线;"蜂衙碌碌"不单是劳作场景,更是生命价值的诗意隐喻。这种将物理时空转化为情感时空的叙事策略,使私人记忆升华为具有普世价值的诗学范本。
三、生死对话的永恒诗学
在"青鸟衔哀""白云问寝"的意象系统中,作者构建起跨越生死的诗意通道。这种对话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灵魂沟通,而是文学维度上的精神传承。当"峩峩泰山"的实体崩塌转化为"松楸苍然"的精神永恒,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转化为文化基因的延续。
文中反复出现的"勤"字,从具体劳动升华为精神图腾。父亲"以勤为径"的人生哲学,通过"劳模"令誉转化为公共记忆,又在"垂范后昆"的期待中指向未来。这种代际传递的文化密码,使文本超越了悼亡文学的范畴,成为文明传承的微观样本。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慈父赋》以其独特的诗学建构,为我们重审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范本。它证明孝道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流动的精神江河;家族记忆不是私密的收藏品,而是文明传承的基因链。当作者在千佛山下挥毫画马时,那些腾跃的骏马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慈父赋》?在墨色淋漓间,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艺术的升华,更是文化基因的诗意复活。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文明长河的写作实践,或许正是传统文脉在当代最具生命力的传承方式。
链接:
慈父赋
于洪文

岁在乙巳,农历三月十六日,乃慈父归真三十周年忌也。流光驰骛,倏忽卅祀。宿草离离,寒泉杳杳。瞻遗照而怀风,抚旧裳而泣露,遂援笔作赋,以寄哀思:
忆昔先严,诞于寒素,蓬门毓秀,荜户含章。幼年丧父,孤孀相依。慈母断机丝尽雪(1),孤儿面垢泪凝霜。幼承家训而长守朴诚,面若秋潭而蕴渊渟之量;心如古玉而抱温润之德,四邻称善而常解范叔之袍(2)。及长学徒,备尝辛楚;晨兴洒扫,夜寐攻技;严师呵责,泪湿青衿。然穷且益坚,未坠青云之志;困而弥勇,犹存鸿鹄之怀。
悲哉慈父,安身立命,娶妻生子。上奉高堂,下抚稚子,夙夜匪懈,克勤克俭。爱妻教子,仁心泽厚。爱妻以柔,教子以仁。春温秋肃,泽被家邦。父爱如山,至若冬夜温衾,夏夕驱蚊,承欢萱室而寒暑无间;计筹柴米,虑及饥寒,护持家门而甘苦不辞。虽微业薄资,必倾全力以周全;纵箪食瓢饮,常怀舐犊之深情。
念昔先君,忠于本职,恪尽职守,夙兴夜寐,胼手胝足。功崇惟志,以勤谨而感人心;业广惟勤,以劳谦而终有庆。譬若蜂衙碌碌(3),朝暮不辍;亦如牛力孜孜(4),寒暑靡间。恪勤匪懈,劳谦有终。胼胝为勋,茧手可铭。纵食无膏粱、居无华厦,犹以勤为径,以苦作阶,筑立身之基。位处社会底层而德望昭昭,四邻称贤,工友称赞,膺"劳模"之令誉,垂范后昆。
《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礼》载:“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三秩光阴,恍如一瞬。每临忌日,心痛如绞,中夜不寐,追思难穷。愿托青鸟,衔哀于碧落;聊寄白云,问寝于天境。惟愿父灵,真主佑助,天堂永息,长享清泰。
铭曰:
峩峩泰山,忽焉崩颓。
生我劬劳,没齿难忘。
卅载云逝,松楸苍然。
昊天罔极,涕泗沾裳。
(2025年4月15日于济南)
注:
1, 孟母断机
“慈母断机丝尽雪”化用孟母教子典故。《列女传》载,孟子少时逃学,孟母断织以喻学业不可中断。此处以“断机”形容祖母对父亲的严格教诲,凸显家族“守朴诚”的家风传承。
2. 范叔之袍
文中“四邻称善而常解范叔之袍”典出《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战国时范睢(字叔)遭魏相迫害,逃亡后化名张禄任秦相。魏国使臣须贾出使秦国时,范睢故意以破衣相见,须贾怜悯其贫寒,赠以绨袍。赋中借此典故,以“解袍”之举赞誉父亲乐于助人、恤贫济困的品德。
3“蜂衙碌碌”
化用元代元好问“百年蚁穴蜂衙里”(《杂著》),以蜂群早晚簇拥蜂王的景象,比喻父亲“朝暮不辍”的劳碌。
4“牛力孜孜”
虽无直接典故,却暗合《左传》“牛溲马勃”的勤劳意象,与“胼手胝足”“茧手可铭”共同构成“老黄牛”式的劳动者画像。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