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一号水路!
文/刘兴文
在江苏中部、江淮之间里下河流域腹部,有一片被水网温柔拥抱的土地,那就是兴化。在这片充满灵性的大地上,一条蜿蜒曲折的水路如同绿色的丝带,串联起无数美景与文化,这便是兴化一号水路。
早就听说兴化一号水路开航了,但总也没有机缘一睹它的风采。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陪同前来兴化的几位同学前往,总算得偿所愿。
游览了一号水路,才真正体味那不一样的美。它的美,不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是要用心灵去感知。那是一种深入灵魂的美,它完全颠覆了你对一般水路的认知。
兴化,自古以来就是水的天堂。与大多数以陆路交通为主的地方不同,这里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沟壑纵横,水道就是它的“马路”,水成了兴化文化的魂。
一号水路,全长16公里,以一河清水串联“乌巾荡-千垛景区-水上森林景区”等标志性景观。它不仅是一条水路,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记录着兴化人民与水的深厚情感,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踏上这条水路,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水乡时代。
从乌巾荡码头登船,眼前便是一组圆形环壁浮雕,静静地诉说着乌巾荡的由来以及岳飞英勇抗金的故事,让人不禁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意。
南宋时期,岳飞在这片水域与金兵激战,一箭射落了金兀术的乌色头巾,头巾落入水中,乌巾荡因此得名。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兴化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游船缓缓驶出码头,一座四面环水的绿色小岛映入眼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青翠的树枝上鸟儿搭起了巢穴,栖息其中,好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
随着游船的深入,一号水路如同丝带一般,将沿途的美景一一呈现。乌巾荡的芦苇、花菖蒲、水生美人蕉,以及鱼鹰、走兽等生态野趣,让人领略到湿地的独特魅力。
下官河至平旺湖区域,则是乡土田园的典范,黑高古村落,黄邳自然村的别样风貌,以及农家乐美食,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乡村气息。沿线跨河桥梁进行了装饰,闸桥上手绘了乡贤郑板桥的兰竹石,不仅充分展现水乡桥梁风采,而且让兴化告别了“无舟不出庄”的历史。
下官河、上官河,这两条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水路交通运输主干线,旧时上任官船走上官河,卸任官船走下官河,有点类似现在的公路汽车分道行驶。在这条全长26公里的省级航道上,南来北往的船只载着货物日夜不息地航行着,它见证了兴化的繁荣与发展。在这片水域中,竹泓木船制作工艺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精湛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远销海内外,成为兴化人民的骄傲。
以水杉、池杉为主体的李中水上森林,形成了壮丽的植物景观,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水绕林中、鱼游水中、林在水中、鸟栖林中”,犹如一幅美轮美奂、生动鲜活、如梦如幻的绝美画卷,让心灵得到彻底的洗礼与升华。
而千垛菜花景区,更是以“垛田”特色地貌享誉全球,被誉为“万岛之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正是兴化垛田菜花的真实写照。如今,千垛景区更有另一番浪漫光景。春去秋来,万寿菊花,黄叶纷飞,妍丽雍容;重阳雨后,品水乡河蟹,可谓美不胜收;入冬时节,芦花飞雪,弥天盖地,景色更是迷人。
除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兴化一号水路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渔文化。沿途设置的农耕风车、耕牛等景观,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勤劳耕作的年代。千年古镇沙沟,更是因为渔文化而声名远扬,古法捕鱼“十八帮”、里下河渔业文化博物馆,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渔文化。
此外,一号水路还承载着兴化人民的致富梦想。碧水东罗民宿、绿色生态农副产品、粮仓驿站等旅游项目,让游客感受别样的心灵之旅,让这条水路不仅成为展示兴化水城水乡风光的靓丽风景的“颜值担当”,更成为服务沿线村民、增创致富机遇、振兴乡村发展的“实力担当”。
站在游船上,望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水面,我不禁感慨万千。一号水路,是一条母亲河,滋养了这片土地,孕育了兴化独特的文化,也见证了兴化人民的智慧;一号水路,是一首流动的诗,它串联着自然与人文的韵律,在时间与空间中书写着生命的轨迹;一号水路,是一幅生动的画,其“流动的写意”让人流连忘返,让人心驰神往。
如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这两块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字招牌”,不仅提升了兴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必将推动一号水路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
美哉,兴化一号水路!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去爱护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让兴化一号水路的美,成为载动乡愁的长河,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间。
作者简介:
刘兴文,笔名:穗文。江苏兴化人,从事税务工作,江苏省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笔耕不辍,以文愈心。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与感悟,在省市县级报刊、公众号发表散文、随笔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