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那条小巷》
作者:陈丛礼
朗诵:大梅
在清代安徽桐城流传着一个“三尺巷”的感人故事,故事里的一首诗让我百读不厌和心生感动:“千年休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说的是两家建房互让三尺的故事,这故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流传至今。
我的心中也有一条难已割舍的小巷,留在人生记忆里。那年我曾居住过的伊春中心区的一条小巷要拆迁了,母亲焦急地打來电话,要我回家帮助收拾东西,顺便再看一眼小巷和相处四十几年的老邻旧居告个别。
要搬家了,爸爸还真有点恋恋不舍。站在老屋旁,他抚摸着斑驳的砖墙,那些年亲手种下的盆栽植物如今已长得茂盛。他站在那里,像是在和过去的一幕幕告别,又像是在回忆那些年岁月时光碎片里的点点滴滴。
小巷又窄又短,只有一百多米长,四五米宽。因为要搬迁,各家各户都在忙碌着,巷道里乱七八糟地堆满了东西。小巷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与整洁,失去了往日的斯文与温馨,显得有些破烂不堪。在落日的余晖里,在四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它显得有些古老和苍凉。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这条小巷里度过的。小巷里的生活温馨宁静、自由自在。小巷是我儿时快乐的港湾、小巷是我温馨的家园。小巷里充满了天真的理想和神奇的梦幻。我家门口那根被岁月磨光的红松原木,依然默默地躺在那里,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坐在上面,向小巷的东口张望,寻找将要归来的儿女。
夕阳下,两位老人站在一起微笑合影,背景模糊显示树木轮廓与天空渐变色彩。他们脸上的皱纹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他们的笑容里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许。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所有的记忆都凝聚在这温暖的光影之中。
母亲对搬进新楼房并不感到高兴,态度也不积极。她房前屋后走来走去,摸摸这,瞅瞅那,长吁短叹,实在是不愿离开。小妹告诉我:母亲舍不得丢掉这些使用了几十年的旧家具,舍不得丟掉她积攒了多年的破旧东西。我理解母亲的心情,母亲一生勤俭持家。这些不起眼的破旧东西,在现代人眼里已经“过时”了,没什么用处了。可是在那困难的年代里,这些看不上眼的东西可真帮我们的大忙了。它帮我们度过严冬,它给我们遮风挡雨,这些破旧的东西,记录着我们的心酸,也浸满了我们的血汗和泪水。回想往事,小巷记录着童年的快乐,也记录着生活的艰辛。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和二弟去山里拉烧柴,在回来下山的路上,二弟的脚被飞速下滑的爬犁撞坏了,我赶紧卸掉烧柴,用棉袄包住弟弟的双脚,拉起爬犁飞快地往家跑,一口气跑了十几里冰雪路,跑回家时我浑身上下冒着热气,母亲看着我和二弟的样子,心疼得失声痛哭。从那以后,母亲不放心我一个人上山拉烧柴,每天下班回来都从她干活的蔬菜公司,背回十几个废弃的柳条筐,拆了当柴烧。有时母亲起早到大修厂火车专用线卸下来的原木上扒树皮。烧柴的重担又暂时加在母亲的肩上。
平日里,母亲总爱周济别人,经常让我们把家里一些不用的东西,送给家住东升村的石大娘。这时我向母亲提议,把这些东西送给石大娘,母亲立刻高兴起来,连说快装车、快装车!我赶忙指挥弟弟妹妹们收拾东西装车,包括烧柴、家具、日常用的铁锹铁镐、大斧、小斧等等,足足装满两大车。三弟一挥手,风趣地喊一声:扶贫大军出发!母亲开心地笑了。
岁月如梭,生活如歌。离开自由与温馨的小巷多年了,历经无数风风雨雨的小巷,早已消失在现代文明的高楼大厦里。然而,尽管世事多变,但在我内心深处始终深爱着这条小巷,深爱着纯朴善良的小巷人家,因为那里是我成长的摇篮,那里的人们永远是我的良师益友。
多层住宅楼排列整齐,阳光洒满建筑外墙,街道上有停放车辆及绿化带点缀其中。新的生活开始了,但那份对小巷的眷恋,却永远留在心底。“三尺巷”的故事感人,我心中的那条小巷也装满了许许多多,烙在记忆里几代人的故事。小巷是林都伊春开发建设时期的缩影,更是一种城市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