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抒怀
蒋海荣/安徽淮南
阳光下菖蒲、艾草欢笑
粽子那装满甜蜜的胸襟
恍如华夏之博大精深
香气从屋内飘出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双百的花坛中凸显
神州大地的风采依然飞扬
粽子不会因为沸水而哀伤
只会因其而成就了自己
现代人的节奏截取角度
令人羡慕粽叶与糯米的痴恋
那是对五谷丰登的展示
那是对家人欢颜围坐的坚守
在历史的浪潮中
听,一声声民族复兴的号子声中
多了几分责任
激荡回肠的韵味里
承载着屈原爱国之忠魂
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我们做些什么呢
那就立笔为桅杆
取楚河点墨
在文海诗词里播下一颗种子
让如此多的饱读史书之文人
在咀嚼中体会《天问》
还有那《离骚》之痛
让心灵的自我革命
品鉴着内心深处的
清醒与忠诚
忠君与爱民
.,....
看,汨罗江的浪花听懂了
这首端午抒怀之作,以传统意象勾连古今,在诗意中激荡着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的共鸣。
意象鲜活,文化底蕴深厚:
- 开篇以“菖蒲、艾草”“粽子”等端午符号切入,既具节日氛围,又以“华夏之博大精深”点题,将具体物象升华为文化象征。
- “粽叶与糯米的痴恋”“五谷丰登的展示”,以拟人化笔触赋予习俗以温情,勾勒出家庭团聚与丰收祈愿的传统图景。
古今交织,情感递进有力:
- 第二节以“沸水”喻困境,借粽子“成就自己”暗喻传统文化在时代淬炼中焕新,巧妙衔接“现代人的节奏”,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 第三节直入历史纵深,以“屈原爱国之忠魂”锚定精神内核,由“听号子”到“担责任”,情感从缅怀转向奋进,凸显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
诗性哲思,落于行动之笔:
- 结尾以“立笔为桅杆”“播下种子”等隐喻,呼吁以文字为舟、以文化为种,在《天问》《离骚》的咀嚼中完成“心灵的自我革命”,将抒情升华为对文化传承的实践号召。
- “汨罗江的浪花听懂了”收束全诗,以自然意象呼应屈原投江典故,余韵悠长,让忠诚、清醒的精神叩击人心。
全诗紧扣端午内核,既见民俗之美,亦发时代之思,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唱响了一曲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