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八)
作者:张坚
家乡的土路
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不论是城市的马路,还是农村的土路,都是几千年来,人们用历史的脚印踩踏出来的痕迹。
我从蹒跚学步起,就用幼小的脚板印踏在村里坑洼不平的街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在那去学校上学的弯曲土路上,在那阡陌交错的田间小路上,在那去泔河的百转迂回的羊肠小道上,还有那条承载着我的梦想去县城的泥土大路上,不知留下了数以万万计的脚印。这些脚印都凝结着我儿时欢声笑语的人生起点,承载着我成年后的酸甜苦辣,也无不充实着我的人生,历练着我的意志和毅力。
我记得儿时的雨很多,特别是秋季的连阴雨特别惹人讨厌。1950年秋,连阴雨一直下了三、四十天,村里墙倒房塌不计其数,街道的泥浆约有三、四寸深,弄得村里人出行困难。那时尚未兴起胶鞋雨靴,聪明的村里人做起了“泥蹄子”,就是按照脚样做个木鞋板,下面钉上四条木腿子,捆绑在脚上,像走柳木腿耍社火似的,扭动着在泥浆路上走动。一时间,村里大人小孩都绑着“泥蹄子”在街道的泥浆上来回走动,成为一道特色的风景线。
在我上初小的时候,学校距家又是半里的泥土路,遇到雨雪天,泥泞的路上让我的布鞋沾满了黄泥巴,甩也甩不掉,不小心用力一甩,连鞋带泥飞出老远,无奈只得一边走一边扒掉鞋泥。在村上念完四年级,又到距村十多里路的杜家嘴学校上完小。每逢星期天就要回家背馍一次。晴天莫要说起,雨雪天那可难受了,除了泥路难走外,往往浑身衣服和布鞋被雨水湿透,冷凉难当。下雪天脚被冻得红肿发麻,那时我很羡慕有的同学穿着胶鞋雨靴,可以在雨雪里肆意行走。
后来我在县上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直到80年代初期,农村的道路,包括县城内的部分街道都是土路,给我们下乡工作或回家,都带来极大的不便。平时多是骑自行车行走的,遇到雨雪天,只得步行。由于泥土路,往往遇到连阴雨天,对县上和乡镇的重大活动及集市交易、文化活动等,造成很大的影响。记着我在骏马双宁乡工作时,1955年秋季,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来骏马演出,群众非常热情,把周边四个村的碌碡,用牛拉到下南宁村剧场,搭起宽大的舞台。可是剧团刚到,秋雨连绵不停,一直下了一月多,只唱了一场戏,到第三折戏刚开场,大雨倾盆,只得停演。剧团在这里困了20多天,既演不成戏又出不去。剧团为了答谢干部群众对他们的热情支持,在学校的大教室组织了两场清唱会,群众拍手叫好。这都是阴雨泥路,带来的困苦。
我们的村庄,虽位居礼泉境域的腹地,但由于泥土路的困扰,反而变成了偏僻落后之村,群众辛苦作务丰收的苹果、酥梨不能及时运出,造成卖果难、价格低。1996年夏季,我在县上顾请了一辆农用汽车往西安销售早熟苹果。当车开到我村的土路上,路面坑坑洼洼,车颠簸的把人的心都能弹出来。司机很生气,说什么早知你村路况这样糟糕,你出再高的价,我都不来。我只得给司机说些好话,送包好香烟,热情招待,就这样勉强把苹果拉到西安康复路果品批发市场销售了。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云转。“要得富,先修路”,政府重视了农村的道路建设。昭陵旅游专线21世纪初开工建设,专线从我村西门口穿越而过,并在泔河架起飞渡南北的大桥。到2005年建成通车,村里人高兴得成群结队,欢呼雀跃,写标语,挂横幅,祝贺旅游专线通车,称这条路为幸福路。有的人还把标语贴在汽车上,扩大宣传。
此后不久,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杨丰收、张继荣、张云飞等乡贤的奔走运筹下,村里条条街道全部铺上水泥路面,装上了路灯,并建起了多功能而宏大文明的文化广场,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紧跟着又通上了班车,村里人上县城、走咸阳、到西安,再也不用发愁,再也不为果子运不出去发难了。从此,我们村告别了千年的泥土路,走上了宽敞康庄的阳光大道。现在,你不论走到哪里,或不管从哪里回家,不论是穿着布鞋,还是穿上皮鞋,都是晴天不染土,雨天不粘泥。这也是时代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
现在,我们国家的交通事业特速发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里程数世界第一,交通网络密如蛛网。礼泉县也有“两高”而通,并设有“两高”车站。县境内有国道、省道、县道等十五、六条公路,贯通东西南北,连通全国各地,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承载起人们梦寐以求的夙愿,托起的是家乡人幸福的明天。到如今村村大路和街道都全部硬化。我深信家乡的路会越来越宽,越走越远,乡亲们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2022年9月30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