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七)
作者:张坚
老土洞人的枣树情结
枣树抗寒、耐旱、抗病、耐贫瘠、易结果、生命力极强,适应性最广,人称“铁果园”。据古文献记载,枣树原产我国,由酸枣树演化而来。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枣树的品种繁多,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重视枣果品种的选育,并不断选育出很多优良品种。 枣果,属木本食粮,既为水果,又为粮食、营养丰富,果肉清脆,香甜可口,含有多种维生素。枣果食之,保健强身,入药治病皆为珍品,许多食品、药品加工,都有红枣入围。它的应用价值,位居百果之首。古人赞枣果为“圣果”。
陕晋是枣树起源之地,礼泉又处枣区的腹地,同样也是栽培最早的地区之一。栽培中心在泔河流域和泾河滩地一带,后波及全县各地,栽培的面积十分广阔。果形多为卵形、长圆形,也有圆形。品质以赵镇堡里一带最佳,名声久扬。
土洞村与堡里、小召村一河之隔,栽植枣树的历史也源于同期。到明朝中叶,这里地广人稀,大量土地荒芜,土洞人的先祖聪明智慧,发现河滩、沟坡上栽植的枣树,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旺盛,挂果累累,且品质尚好,不比堡里的枣逊色。于是就发挥这些自然资源的优势,开始大量栽植枣树。由河滩、沟坡栽植,逐步向南发展,使枣林面积最高的时候,占到总土地面积的30%-40%,成为枣粮双营双收的种植格局。那时站在南塬北眺,只见枣林,不见村庄,形成林中有村,村外成林。每秋枣子成熟,红枣挂满枝头,大地一片通红,美如画卷,进入林中,疑是仙境,所以有枣林村之称。
危害枣树最大的是虫害,那时没有农药,土洞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刮二打”的除虫经验,就是冬季刮除老树皮,用火焚烧,消灭虫卵,春季用棍棒敲打树枝,打掉害虫,在树干下部堆积细土(俗称“面面土”),近期用塑膜缠住树干,避免害虫上爬,然后清扫地面,灭除害虫,确保丰收。枣林的栽植给土洞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也带来了欢欣和喜悦。据说,那时枣果收入远远大于禾田的收入,家庭的消费,主要依赖枣林。每当枣果成熟,非常热闹,到处都是敲打枣的响声,人欢马叫,门庭若市,客商络绎不绝,销往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和周围缺枣的地方。鲜枣销售期过,挂在树枝的枣儿,陆续熟透待叶落打枣,晒干入囤收藏,常年销售。枣果丰收了,土洞人也很大方,篮子提、袋子装,赠送给亲戚朋友分享。周边村的人很羡慕土洞,流传着一句:“有女都给土洞嫁,土洞有枣,又有四月会”的佳话。红枣是木本粮食,旱涝保收,每当灾年以枣补粮,免受饥饿。特别是民国十八年年馑,关中大旱三年,粮田颗粒无收。村里人以枣充饥,由青枣吃到红枣,由红枣吃到干枣,救了不少人的命,当时,土洞人把枣树称为救命树。土洞村的枣林,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的增加,逐渐毁林还田,至今保留甚少,惜哉!
2022年5月4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