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尖
石长海(甘肃)
很早之前就想写一篇有关“打尖”一词的文章,但是苦于知识浅薄,理解能力有限,加之搜集不到足够的佐证,耽心写出来惹人笑话或者被文化人诟病而迟迟没有动笔,几年时间过去了,今天终于忍不住还是写点这方面的认识吧!理解的正确与否,可以与大家共同讨论,或者达到投石问路的效果。
五十岁以下的人,绝大部分不知道什么是打尖,即便其中有一部分大学生也是不甚了解说不清楚。小时候看各种闲书,看到走路的行人客商进入旅店,小二上前问:“客官,你是住宿还是打尖?”。从那个时候知道,“打尖”大概是吃饭。后来又产生了许多的疑问,吃饭就吃饭么,干嘛说打尖?网络上百度了一下,解释的说打尖是京津一带与住宿相对而言专指吃饭的方言。可是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我们陇东这一带的农民,个别的时候也有人把吃饭叫打尖,把打尖说成是吃饭的方言,看来并不是京津那一带专属的。“打尖”也并非单纯指的吃饭,现在我的想法是,打尖源于中国古文化,具体意思就是指吃饭,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吃饭,其中包含着许多中国古人饮食文化更为广阔的智慧和内含在里面。
更多的时候觉得打尖是正式吃饭之前的预餐。我们现代人朋友们聚一起喝酒之前,先吃点饭,或者吃些菜垫垫底,然后划拳行令喝酒取乐,这样喝酒不容易醉,对肠胃的伤害也小。这是从古人吃饭演变下来的饮食文化。农村过红白喜事,入席正式吃饭之前,事主家里基本预备了饸饹面,管事的总管,先招呼客人吃羊肉饸饹面或者荞面饸饹面,然后正式入席吃饭。几十年以前的人都生活困难,饭量也大,一般家长事上席水都薄,提前不吃面先垫些肚子,直接坐席上大家筷子头上都起了火,三两下桌上碟子碗全空了,主家尴尬客人也有失脸面,所以提前先吃饸饹面就是起了一个防止一哄而上大家抢吃抢喝的作用,席上的客人因肚子已经装了点“瓤子”,会注重礼仪不紧不慢温文尔雅的用餐。从这件事上看出了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包括古人饮食方面的智慧。现如今在农村红白喜事上吃的都非常丰富,端上席的各种菜品也相当讲究,根本吃不完,最后愿意打包的打包带走还不浪费,但入席之前吃饸饹面的传统原原本本的保留了下来。有些人就好那一口,许多人聚在一块吃饸饹面就跟刮大风似的,大家都吃的特别香,自家几口人吃不出红白事上那个味道和氛围。古时候旅途上的人,来到旅店饭馆,先少吃一点,坐下喝口水缓缓,然后正式吃饭,是出于对肠胃对身体的保护。不然非常饥饿的人一次直接吃饱会落下病根。古时人们的饭量与现在的人饭量相差很大,那时候的人一顿饭能吃现在人几天的食量。那年月的人一顿饭吃十几个馒头,或十几碗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现在人很少有那样的饭量了。
有些干休力活的包括一些匠人,一般劳动的时候吃饭都吃个六七成,不能一次吃饱,吃饱就干不成活了。这种经验也是他们的师傅和老年人一辈辈传下来的。有人说打土坯的是跳的跳的吃,拉大锯分板的是摇的摇的吃,干这种活都不能吃饱,干着干着就饿了,中途再吃一顿这就叫吃“歇饭”。记得前多年出了那么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人在县城里装修房子,拉一车装修材料,出钱顾三个人背上五楼。动手干活以前先把这几个人领到饭馆每人给上一碗炒面,有两个人一碗炒面就吃饱了,可是其中的一个他就吃了三碗,吃完就去干活,那一车装修材料还没有背完,吃三碗面的那个人就死了,直接把胃挣破了,在医院冷冻了十几天,最后官司打下来出了十几万才了事。从这件血淋淋的事故中,可以明白古人留下打尖文化的真实含义,凡事都有个度,就是分寸,吃饭也讲究这个分寸,吃少了早早的饿了,影响正常工作,吃多了也影响工作,甚至危及生命。
刚分田到户那会儿,还没有收割机,家里种的麦子就全家人自已用镰割。父亲领着我们下地割麦的时候,总是要带点吃的,刚割两个小时,他就坐麦捆上吃点馍又继续割麦,父亲每天都比我们割的多一些。老年人说有些活路是霸王苦,我觉得割麦子这活就是真正的霸王苦。天那么热,人三折子蹴着蹲在地里腰疼腿疼,脚下的麦茬子地被我践踏的像牛跑过去一样。父亲每次吃馍的时候都下命令让每个人都吃两口,我说我不饿吃不下去,父亲说吃不下去就硬吃,为啥让我硬吃?父亲说:“人是铁饭是钢”,无论你饿与不饿多少吃一点再割麦子立马就有劲了,并且避免中暑,“麦黄糜黄秀女下床”,夏收的季节最害怕下白雨,古人都说,下白雨的季节,是从龙王嘴里抢黄天的季节,人不能病,割麦的活路不能停,你得把自已身体操心利索了。让你吃几口馍没有啥害处,我哈害你不成!不信你试试。我试着吃了两口馍再割麦子,嘿,你还别说,干活有劲了,腰腿也不那么痛了,管用的很!打那以后我干力气活干不动到快要崩溃的时候就吃一点东西,这是老爸给我传下来的经验,让我受用终生。从中也体会到老先人留传下来这个“打尖”的真实内含和妙用。
作者简介:石长海,甘肃庆阳合水人,生于1963年。中共党员,复退军人。写作理念:愿凭三寸拙劣笔,尽写人间烟火气,轻微痛痒不作声,呻吟已是重顽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