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旅行
文/毕勤山
农历乙巳年庚辰月末,我利用周末时间,约了几位乡友,游历了山西几处风景名胜。
走在通往景区的柏油路上,阳光忙着在树上织网,树叶和枝条正把白晃晃的光线编入暮春的经纬。我们先是游览了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也就是俗称的应县木塔,该塔建于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我们先后游历了悬空寺、恒山和位于大同市西郊的云冈石窟。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 491年),距今已有1530多年的历史,是建在半空中的一组木结构建筑,结构奇绝,小巧玲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释道儒"三教合一"的寺院。
(应县木塔寺)
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恒山,又名元岳、紫岳,汉文帝时讳其名号曾一度改为常山。舜帝封恒山为"北岳",汉代开始建庙,逐步形成了"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五庙"的庞古建筑(群)。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管革"、"三茅真君"曾在恒山修炼得道,被道家尊为"第五小洞天"。主峰天峰岭2016.1米,自古为我国北方万山之宗主,可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灿烂,风光壮美,被誉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武州山上"凿山石壁,……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建造了体量巨大的大窟大像。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当旅游结束,我坐在书桌前整理游览日记的时候,忽然觉得有点乏味,上面所记录的这些地理文物知识,上网查资料都能查得到,我在这里复述一次,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我想起去年5月的那次云南旅行。我们游历了著名的石林景区、滇池、洱海、楚雄火城,在大理古城、丽江古城街衢游走,登上了玉龙雪山,领略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民舞风情,我的本子上记得倒是不少,但都是流水账,记下来的内容都是人家讲过或写过的,自觉没啥特别的东西,不值得公开发表,浪费大家时间,写作的冲动就这样放下来了。
(云南石林景区)
坐在从云南返程的飞机上,一眼望去,三五朵白云聚在一起,或停或驻,或急骤或舒缓,变幻出万千模样,俏皮地行着注目礼。我的心不觉也跟着飘飞起来了,忽然察觉一个秘密——原来心也是会出行的。你看那些云彩,一会儿缠绵在一起,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一会儿昂首携行,又是一副威风凛凛,所向披靡的姿态,人在空中行,云在脚下飘,确切的说是在飞机下面飘,云海下面那些村庄啊!河流啊!分明就是工艺师手里的彩瓷,当白瓷板上绘满了五颜六色的彩料,它早已化作神话故事里的魔影,乘着光的阶梯飘向云絮深处。
立夏时节,暖风的絮语在耳边编织成快乐的歌谣,在湖边游走,心儿也随之摇曳,一对情人在芍药花丛里拍照,小孙女瞅着爷爷把黄昏卷进烟斗,戴草帽的园艺工人正往如毯般的绿茵上撒播着生命,水纹里浮动着恬静的倒影,像是未寄出的信笺,被溪水送往更远的河海。
三个月前,我和伙伴们到德州学习传统文化,在朗朗的读书声里,我穿过时空与情志的隧道听圣人耳提面命,“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他鹤发童颜,银须飘然,眼睛里发出睿智的光芒,“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他摊开掌心,宽阔的长衣袖里释放出倾尽一生的智慧,我们贪婪地分食着,直到时光漫过头顶,负笈而归。
回到老家,夜幕降临,我坐在月光铺就的院子里发呆,自己的影子碎成粼粼银箔,仰望远山在黑暗中影影绰绰,连绵起伏,恍若无力前行却心又不甘的攀行者。朦胧睡意中,通往恒山的石梯路,忽然变成通向月宫的梵钟,萤火虫提着酥油灯在巡游,暗绿色的松枝压低声音吟诵着咿呀难懂的经文,拐角处的野蔷薇在夜风中,不厌其烦的打着手势,提醒大家:所有出行都是心的路程,心强路才长,不论走得有多远,勿忘来时的路。
作者简介:毕勤山,信都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邢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 《乡音》《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清风》等省市级报刊和网络媒体,多部作品入选《邢台县新时代文学作品选》《启航信都》《风华信都》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