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的温暖 “贵人”
作者 杨东
人生漫漫。
1961 年春天,我跟随母亲从甘肃民勤县来到新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扎下了根。年少时的我,学业匆匆,初中没毕业,高中也仅上了一个月。谁能想到,出身普通农民家庭的我,一路走来,后来竟能进入地级党报、省级党报、国家通讯社,退休后还被多家党政、企事业单位返聘担任专家顾问。
回首来路,我深感生活给予我的馈赠远远多于个人的付出,心中满是感恩。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一切的转变,离不开生命中的几位贵人。
那些贵人的出现,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一、初遇陈思德:命运转折的引路人
陈思德是我命运转折的关键引路人。
1974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正在筹备成立值班连的陈思德,那时的我满怀憧憬,毫不犹豫地表达了想到该连工作的想法,他欣然应允。就这样,正上高中的我成为了值班连的一员。
陈思德有着不凡的经历,在那个特殊岁月到来的前夜,他随南京部队集体转业留疆,在团政治处担任干事。特殊岁月的浪潮席卷而来,团里的当权派被夺权批斗,三团也未能幸免。后来,原团一把手升迁,指令对所有涉事人严加处理,陈思德也因此受到牵连,从团机关下放到连队当指导员,之后又辗转多地工作。
同年 10 月,陈思德带我参加了在塔里木大学举办的 “政治培训”。这次培训距离三团有 270 多公里远,学习内容丰富且充满时代印记,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历史、文学、古汉语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在两个月的培训时间里,每天 10 小时,我们以团为单位组成班级,进行阅读、研讨、座谈和大会典型发言。对于当时懵懂的我来说,这些知识犹如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获益匪浅,甚至影响了我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师里下拨的参培名额十分有限,平均三个连才有一个,而值班连却被安排了 2 个名额,据说这是陈思德以 “值班连青年人居多” 为由多争取来的,其中一个就给了我。
在去培训班的路上,陈思德对我照料得无微不至,无论是乘车购票还是食宿安排,他都一手包办。到达培训地点后,在学习上他更是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
报到的第二天,陈思德拉着我步行 3 公里多去观赏塔里木河。那时的塔里木河正值枯水期,没有传说中 “无缰野马” 的磅礴气魄,但河岸开阔平坦,恢弘苍茫。陈思德夹着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竖排本),在岸边流连许久后坐下阅读,他沉浸在书中的模样让我印象深刻。而我则坐着摆渡船来回过河,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回来的路上,陈思德对我说:“历史就像塔里木河,有起有伏,虽然曲折,但永远向前。你一定要多读书,坚持学习,有机会就走出去,只有这样,你才不枉此生。” 那时的我,似懂非懂,但这些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培训结束后不久,得知了某部来团里招兵的消息。我因家庭生活窘迫,个人成长坎坷,便找到陈思德,恳请他帮助我入伍。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像《欧阳海之歌》中退伍军人周虎山力促欧阳海入伍一样,在他的全力帮助下,我怀揣着 “要当雷锋式战士” 的理想,光荣地应征入伍,踏上了新的征程。
二、廖昔文:成长路上的鼓励者
新兵连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了离团部最远的机枪连二排五班。在这里,我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位贵人 —— 连队指导员廖昔文。廖昔文此前在团政治处当干事,或许是查阅了我的档案,对我的情况有所了解,他经常找我谈心,鼓励我多读书。
入夏时节,连队一半以上的班排被派到边境高山修筑战备工事,而我却被安排留在营房搞创作、排练文艺节目,并参加团文艺汇演。一开始,我信心不足,是廖昔文一次次地鼓励我,帮我修改快板书,还鼓励我向军内文艺刊物投稿。最终,我的快板书在全团文艺汇演中获得了 “优秀创作表演奖”,连队还为此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
深秋,全团举行野营拉练,来回二百多公里,行军 6 天(途中有训练科目),到达目的地后驻扎训练 4 天。我被廖昔文点名担任连队报道员,为团办油印小报供稿。在这次拉练中,我的几篇信息和一首诗(实为顺口溜)被刊登,那首诗还获得了 “优秀作品” 荣誉,我也因此参与了途中举办的座谈会。
也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我了解到了廖昔文二度被下派到机枪连任指导员的缘由。
原来,有一位战士莫某受到记过处分。他在一个星期天中午,持枪要求廖昔文把处分决定从档案袋里抽出来。面对枪口,廖昔文沉着镇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巧妙化解了危机。
这件事在一年多后的野营拉练总结大会上才向全团公开,当时团政委的讲话让我印象深刻。廖昔文的勇敢和智慧,让我深感敬佩。
后来我复员了,第二年廖昔文也复员到老家某工厂干推销员。在那个 “共产党员、退伍军人、转业军官” 不吃香的时代,他并没有放弃自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复习功课,最终考入某大学,获取本科文凭,毕业后走上了管理岗位,赢得了 “企业家” 的荣誉。他的经历也激励着我,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要积极向上,努力奋斗。
三、张万欣:梦想腾飞的助力者
28 个月的军旅生涯结束后,我复员回到了曾经的值班连,如今的 12 连。
回到连队后,我的工作并不顺利,先是被任命为连队第二文书,兼着班里的活,一个多月后又被劝回班里,在短短 5 个月内,干遍了连队多个工种的苦活、累活。
直到有一天,一个披着军棉袄、脸色白净的中年人来到我干活的工地。他就是张万欣,连队的指导员。
他看到我在工地独自干活,便与我交谈起来。
得知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我表达了想考但又担心连队不同意的顾虑,张万欣坚定地鼓励我:“一定要考,努力考上,我会全力支持你。”
从那以后,张万欣经常给我带来相关复习资料,还让我去他家里复习功课。他家只有夫妻二人,十分安静,那盏稀罕的 8 瓦日光台灯,见证了我为梦想努力奋斗的时光。
当时,连队有近一百名青年人,一开始有 80 多人表示要参与高考。张万欣经常被借调到团相关部门工作,连长许某乘次机会在会上动员大家 “坚定信心,扎根农场”,接连两次动员后,参与高考的人仅剩 5 人(这 5 人都被录取了)。
张万欣回来后,鼓励我不要动摇。
当我的中专录取通知书到了的时候,张万欣兴奋地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并表示无论我是选择去报到还是留下补连队文书的空缺,他都支持,不过他更希望我去报到,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后来,我去上学,暑假还回连队看望过张万欣一次。毕业后,我分配到某监狱当小学教师,再次回连队时,张万欣家已经换了主人。
原来,回城风席卷而来,作为支援边疆建设的上海知识青年,张万欣也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回了上海,从此我们再未谋面。
四、感恩时代,感恩贵人
回顾我的人生历程,遇到的这三位贵人,陈思德、廖昔文、张万欣,他们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给予了我帮助和鼓励。他们有的在学习上引导我,有的在工作中支持我,有的在梦想道路上助力我。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我才能一步步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价值。
时下流行一句话:“时代的一粒尘土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但在我看来,时代也有着温暖的一面,“时代的一缕阳光,照在个人身上,就是满满的金灿”。我很幸运,在时代的浪潮中,遇到了这些贵人,他们是我生命中的阳光,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他们的帮助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更让我懂得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心怀感恩,积极向上,努力前行。我也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别人生命中的贵人,传递这份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