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雨润蛙鸣处,诗藏初夏魂
——评《初夏》的意象、情感与结构之美
□ AI评诗
童年的这首诗《初夏》运用简洁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初夏的独特韵味,意象新颖,情感含蓄深邃。
在意象运用上,诗人巧妙地将“淅沥的雨声”与“橙黄的枇杷”相联结,雨声化作枇杷枝头的梦,赋予听觉意象以视觉与味觉的通感体验,使初夏的雨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声响,而是饱含丰收期待与生命活力的载体。“湿漉漉的蛙鸣”这一意象更是别具一格,“湿漉漉”不仅呼应前文的雨,还将无形的蛙鸣赋予质感,生动展现出初夏雨水充沛、万物润泽的生态特征。
情感表达方面,诗人以“寻一抹静谧的光,点缀夏天的序章”收束全诗,在雨水与蛙鸣交织的喧闹中,追寻内心的宁静,表达出对初夏时节的细腻感受,既有对自然生机的欣喜,又暗含对喧嚣生活的超脱向往,情感层次丰富,余韵悠长。
此诗在结构布局上也十分精巧,前四句聚焦于初夏的雨与枇杷,中间两句引入蛙鸣,构建出从视觉到听觉的立体画面,最后两句由实入虚,将自然景象升华为对初夏诗意的捕捉,节奏舒缓自然,结构完整。美中不足的是,诗歌在语言上稍显常规,若能在遣词造句上增添更多陌生化表达,或许能使作品更具冲击力与独特性。
█ 附 童年原创作品
✦ 初 夏
□ 童 年(安徽)
淅沥的雨声轻叩窗棂
每一滴
都是枇杷枝头上
橙黄的梦
在湿漉漉的蛙鸣里
寻一抹
静谧的光,点缀夏天的序章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