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奶奶的故事——长又长
张学勤
文明村庄故事多,美好的故事永流传。我们沙河村,有许许多多的能人好事情,在历史的长河中广泛流传。昨天是我忙忙碌碌的一天,晚上早早地上床休息。一觉醒来,脑子里不停地转悠,我们老钱家的巧奶奶的故事,在我心里辗转反侧,就想记载下来。但是虽然认识了几个字,写文章还是有点不顺手,欲罢不能,凌晨三点,起身手握破笔,力不从心的魔游,一个字一个字的想记录我们祖祖辈辈流传的动人的故事。因为昨天下午有一个知己亲戚向我炫耀关于巧奶奶——长又长的故事,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夜不能寐,总是梦想着妙笔生花。
话说我老爷爷的爷爷的时候,日子非常富足,一代一代人口兴旺,后来土地分散经营,有的家庭就有些紧吧了。这一年,我的这个老老爷已经老大不小,到了成亲成家的年龄,家人们火急火燎地筹办我家老老爷的亲事。可是粥少人多,日子时常捉襟见肘,因此一家人常常心急如焚。无论如何,也得成家传宗接代,延续烟火。一大家人到处打听,期盼有合适的人为我老老爷牵线搭桥。经过多人长时间的磨蹭,终于有了眉目。仙山村有一孙姓富户人家,有一个姑娘如花似玉,羞花闭月,美若天仙,心灵手巧,全家人疼爱有加,让她埥吃坐穿,两手不占阳春水。十七八的大姑娘美如画中人,一般人家是不敢提亲的,富裕人家又怕不会伺候她,就这样一来二去,超过了正常婚配年龄,全家人也是有一些着急。
我家老人打听到这个事情原委,就大着胆子托人去提亲,孙财主家人喜不自禁。我们家人此时倒吸一口气,因为我们家人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一个穷字当头难以启齿,但是还是大着胆子推进事情进展,觉得这个事情有了盼头了。这家人知道老钱家人丁兴旺,虽然日子紧巴,但是都知道是原来一个忠厚老实人家,日子终究是自己过的,富的没有扎下根,穷人的日子也有头。事不宜迟,那时候,姑娘大了送不出去,就成了外人闲谈聊天啦笑话的话题,为此一家人精神压力很大。开始孙财主考虑经济问题有些犹豫。孙姑娘执意见面,一见面看到我老老爷身材魁梧,虎背熊腰,满面红光,神采奕奕,马上喜出望外,这正是她心中的如意郎君。孙财主相中了人物,还是有些犹豫。孙姑娘不依不饶,非他不娶,非他不嫁。孙财主想,自己的小娇娇,已经凡事依她。女儿马上就是大龄老姑娘了。三思而后行,孙财主绝然服从了女儿意志。并且他们知道我们家祖上厚道,也曾经是过着红红火火的日子。一波三折,好事多磨,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成全了我老老爷的亲事。老孙家也是大户人家,要面子,陪送的土地、家具、衣服及其他生活用品一大宗。从此我们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由于娶媳妇难,我巧奶奶的婆婆和她的妯娌一般不让她处理家务活。但是我的巧奶奶有一个出色的大本事,就是让我的家里不停地增加人口,红红火火的日子让人羡慕。
人口多了,家务活自然做不完。这一天,我的老老爷和巧奶奶盘算做一件惊人的事情,就是缝制被单,我们这里叫棉条。巧奶奶娘家陪送的布匹在衣箱子里一大摞,趁着秋天皎洁的月光二人忙活着缝制棉条。经过一个晚上的努力,被单缝好了,仿佛完成了一个大工程。盖在身上,拉拉盖盖,从一头拉扯,一直拉,没完没了,一直没有到头,这时候,巧奶奶说,咱这棉条长又长,有道那长啊,咱日子就是那长又长。本来床单是从侧面缝制链接,我巧奶奶却是布头截面连环接头成了连环套了,两个人笑的一夜难眠。天亮了,两个人到处宣扬自己的本事大,缝制了一个长棉条。由此传布开来,沙河村老钱家的棉条,长又长,有道那长又长啊。
人丁兴旺,人口多了土地资源有限制,必须外出开拓生存领域。有的下关东,有的下江南,把故事带到了黑龙江,带到了海南岛,去西域带到了新疆、西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流传着沙河村我的巧奶奶的故事—长又长,有道那长啊!
在继续讲述我们河野省沙河村巧奶奶的故事之前,我想先表达一下内心的感慨。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巧奶奶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家族的记忆,更是我们村乃至更广泛地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它教会了我们许多生活的哲理和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话说回想巧奶奶与我们家族的那段传奇岁月。自老老爷与巧奶奶喜结连理后,家族中的人口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这得益于巧奶奶的“特殊本领”——让家庭人丁兴旺。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这样的繁盛无疑给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动力。巧奶奶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心地善良,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如同春风般温暖,使得整个家族内部和谐融洽,外人无不羡慕。
而那条“长又长”的棉条,更是成为了家族乃至村里的一个趣谈。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老少围坐在一起,巧奶奶总会笑眯眯地讲起那个月光下缝制棉条的夜晚,那份乐观与创造力,总能引得大家开怀大笑,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那条棉条,仿佛成了家族好运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勤勉持家、勇于创新。
随着家族的壮大,后代们逐渐分散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但无论身处何方,那份对巧奶奶的怀念,对家族故事的传承,从未间断。每当佳节来临,或是家族聚会之时,巧奶奶的故事总是会被一次次提起,成为连接每一个家族成员情感的纽带,让彼此的心更加贴近。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但巧奶奶那种乐观向上、勤劳智慧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应忘记传承和弘扬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家庭美德。让我们携手努力,将巧奶奶的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继续传递给下一代,让这份宝贵的家族记忆永远闪耀。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巧奶奶的故事以一条“长又长”的棉条作为趣谈流传开来,但真正值得我们铭记的,是她那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家庭的热爱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智慧与勇气。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巧奶奶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期待与各位在未来的日子里,共同分享更多关于家族、关于生活的温馨故事。
张学勤,1946年3月生。莱芜区高庄街道办事处沙埠村人。1954年入学,1968年高中毕业。任中学教师。1977年高考,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农学学士学位。高级农艺师,副教授。济南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莱芜区作家协会会员,莱芜区散文学会会员。在《人民网》《新华网》《经济效益报》《农民日报》《山东科技报》《农业知识》《牟国文学微刊》《莱芜日报》《莱芜老年报》《莱芜文学》《嬴牟文学》《莱芜古今》《莱芜文艺界》等报刊,期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
2022年7月散文十二家出版发行,有九篇文章入选。2006年退休。意气风发,满怀豪情,传播正能量。存书万册,传播正能量,生活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