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特产:从“乡土符号”到“文化名片”的升级路径
作者 :伍达
泰山,这座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山岳,不仅孕育了“五岳独尊”的自然奇观,更催生了丰富多元的地域特产。从甘美的板栗、筋道的煎饼,到温润的泰山玉、灵动的剪纸,每一件特产都是泰山自然禀赋与人文精神的缩影。然而,当前产业仍面临品牌分散、链条较短、创新不足等瓶颈。如何让“小特产”承载“大文化”,走出一条从地域特色到全国品牌的升级之路?以下从品类拓展、产业协同、体验创新三个维度展开思考。
一、拓宽特产品类边界:构建“三维立体”特色矩阵
泰山特产的价值挖掘,需打破“食品为主”的固有框架,形成“舌尖、指尖、心间”三位一体的产品体系:
- 舌尖上的烟火气:传统美食的现代化转身
板栗、煎饼、女儿茶等核心品类,需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找平衡:
• 板栗不再局限于原料外销,而是开发即食栗蓉、冻干零食、板栗糕等深加工产品,某企业引入烘焙技术后,板栗附加值提升200%;
• 煎饼突破“大葱卷食”的传统场景,推出全麦、蔬菜汁、芝士等健康口味,搭配“登山能量包”概念打入户外消费市场;
• 女儿茶结合年轻人养生需求,推出便携茶包、冷泡茶等新品,与茶饮品牌联名开发“泰山云雾”系列奶茶。
- 指尖上的匠人意:手造艺术的大众化破局
泰山玉、剪纸、面塑等手造品类,需以“实用化、年轻化”激活市场:
• 泰山玉跳出“高端摆件”局限,推出“石敢当”银镶玉吊坠、生肖玉牌等消费级饰品,价格下探至百元区间,销量增长3倍;
• 剪纸艺人与游戏IP合作,开发“泰山神魔”主题书签、笔记本贴纸,某90后团队设计的“挑山工”盲盒,上线即售罄;
• 桃木雕刻延伸至生活场景,“平安钥匙扣”“学业有成”书签等实用文创,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 心间上的文化力:文创产品的情感化链接
提取泰山石、碧霞元君、挑山工等符号,打造“情感共鸣”型产品:
• “登山纪念”系列:含刻有海拔高度的纪念章、“步步登高”主题明信片,游客可在山顶邮局加盖专属邮戳;
• “祈福文化”系列:推出“平安符”香囊、“健康长寿”剪纸挂饰,契合家庭消费场景;
• “国潮跨界”系列:与汉服品牌联名推出“泰山纹”织锦包,与文具品牌合作推出“稳如泰山”笔记本,触达年轻客群。
二、强化产业协同机制:激活“组织+资本+人才”动能
- 社会组织:从“松散联盟”到“产业大脑”
泰安市泰山特产商会联合食品、板栗、玉产业等协会,实施“三大工程”:
• 标准统一工程:制定《泰山煎饼传统工艺认证规范》《泰山玉分级标准》,建立“地理标志+非遗认证”双保护体系;
• 跨界融合工程:推动“食品+文创”联动,如女儿茶包装采用剪纸纹样,板栗礼盒搭配桃木雕刻书签;
• 品牌整合工程:设计“泰山特产”统一LOGO(以泰山松、石为核心元素),在电商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集中展示全品类产品。
- 资本注入:从“自力更生”到“精准滴灌”
设立规模5000万元的“泰山特产发展投资基金”,重点投向:
• 小微企业技术升级:支持煎饼作坊引入自动化摊制设备,效率提升5倍且保留传统口感;
• 手造工艺创新:资助剪纸艺人学习3D建模技术,开发可交互的立体剪纸作品;
• 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实现食品48小时全国达,手造品全程防震运输。
- 人才培育:从“技艺传承”到“复合创新”
建立“三位一体”人才体系:
• 非遗传承人带徒计划:每年选拔10名年轻人跟随剪纸、面塑大师学习,政府给予学徒津贴;
• 高校产学研合作:与设计院校联合开设“泰山手造创新工作坊”,已孵化出“泰山石敢当”潮玩系列;
• 电商人才培训:联合直播平台举办“特产主播孵化营”,累计培训从业者超2000人次,孵化出10余个百万级销量账号。
三、创新消费体验场景:打造“可感知的泰山记忆”
- 线下:从“购物打卡”到“沉浸参与”
在泰山景区构建“三级体验网络”:
• 山脚“特产文化园”:游客可亲手磨制煎饼糊、雕刻桃木小件、参与剪纸拓印,体验项目消费占比达40%;
• 登山步道“文化驿站”:中天门设“泰山玉工坊”,提供现场编绳、刻字服务,南天门前设“煎饼能量站”,现烤热乎煎饼搭配板栗浆;
• 山顶“祈福市集”:售卖“登顶纪念”套装(含证书、文创徽章、定制煎饼礼盒),超60%游客选择购买。
- 线上:从“流量转化”到“内容共生”
电商服务中心实施“内容种草+即时转化”策略:
• 短视频矩阵:食品类主打“产地溯源”(如“一棵板栗树的成长日记”),手造类聚焦“工艺揭秘”(如“泰山玉从原石到吊坠的24小时”),文创类侧重“场景演绎”(如“用泰山剪纸装饰我的书桌”);
• 直播新形式:推出“泰山挑山工带你逛工坊”系列直播,主播肩扛货物徒步登山,途中介绍特产故事,单场观看量破百万;
• 私域运营:建立“泰山特产会员俱乐部”,定期推送手造课程、新品试用等福利,会员复购率达35%。
结语:让每一件特产都成为“行走的泰山”
泰山特产的升级,本质是一场“从物理搬运到文化传递”的质变。当板栗不再只是一颗坚果,而是承载着云雾气候与进贡历史的“味觉记忆”;当剪纸不再只是一幅装饰,而是讲述着泰山神话的“纸上剧场”;当游客带走的不再只是一件商品,而是一段“登泰山、制手造、品文化”的完整体验,泰山特产便真正实现了从“地域标签”到“文化IP”的跨越。
这场跨越,需要从业者以匠心守护品质,以创新拥抱市场,更需要社会各界以耐心培育生态。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都市的咖啡馆里看到年轻人分享泰山煎饼,在国际文创展上遇见泰山玉饰品,在海外社交平台刷到外国友人展示剪纸作品——那时的泰山特产,将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又一扇窗。
作者简介
伍达,山东省泰安市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生于农村偏远地区,高考改变命运。参加工作42年,十余次调整工作岗位,从事过企业管理、教师、驻村干部、县、市机关综合管理等工作。